快好知 kuaihz

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来 “强民生、聚民心、振国力”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提出了补齐社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三个层次的发展目标和行动任务。行动方案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任务是在我国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途上,直面实际问题、满足核心诉求、应对全新召唤的社会政策组合拳,旨在通过公共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焕发社会活力,最终稳定和谐有活力的社会将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消费力,民生需求的满足将带动民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补齐社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核心追求。

  基本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的基础。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经逐步搭建起来,但仍然存在硬件软件配备不达标、相关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需要进一步织密扎牢。从《“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落实情况来看,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未达到“底线要求”,对设施设备疏于管理、过于陈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家承诺向全体国民提供的满足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基本公共服务网底兜不住、托不牢问题,将直接降低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获得感,甚至影响人民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行动方案首先从“补齐短板、保障基本”入手,按照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目标,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学应急救援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健全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目标、有任务、有保障措施的行动任务,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眼点放在“雪中送炭”上,强调关注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将兜牢底线、补齐短板、编密织牢民生基本保障网作为核心任务。这既是基于对我国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国情的客观认识,也体现了社会政策托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政府责任,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二、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体现了对基本与非基本、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等重要关系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定立场。

  随着我国社会发育和社会动员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客观上社会各界对公共决策、公共事务管理等的参与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主观上人民群众组织化或个性化的参与意愿不断提高,这就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领域公共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伴随社会结构变化和政策影响,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不断发展更新、有所侧重。首先,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效应持续显现,2016-2018年出现生育小高潮,伴随而来的托育服务和学前教育需求猛增;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不断加剧,养老、健康等相关系列服务需求持续旺盛;第三,社会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网络休闲等服务需求激增,对公共资源和设施配套的客观要求日益显现。但目前我国资源财力总体有限,在改善民生各领域方面不可能均衡着力,所以,我们要把有限资源用来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能关乎百姓福祉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与基本公共服务相连互通的领域。

  行动方案第二部分聚焦“补强弱项、扩大供给”,按照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的目标,着重从托育、普惠性学前教育、社会办医、社会养老、老年人健康、家政服务、社区助餐、文化旅游、有线电视、体育健身等方面提出了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行动任务,通过进一步完善非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增强服务弱项来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群众呼声。

  三、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密切关注,体现了以民生需求推动消费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振民心国力的现实可能。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部分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万元。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更高标准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这些地区的发展任务已经不再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不断提高的需求推动下,民生领域也要直面呼应中高端的服务产业需求,推动消费主导、服务业引领、二三产业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是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运行特征的判断。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产生新问题新挑战、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就业压力有所加大、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不足、产业升级相对滞后,这些“忧”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闯过的难关。激发国内旺盛的服务需求,引导民生经济不断发展,是我国坚持从国情出发以不变应万变的坚实路径。

  在提升质量方面,行动方案坚持“创新机制、提升质量”,按照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提升教育服务内涵质量、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智慧广电发展、推进多种旅游业态发展等行动措施,从各领域提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科学合理梯次推进民生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将与年初十部门联合推出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一同发挥引领民生市场壮大发展的强劲作用。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环境不仅能够更好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还能使我国经济在民生提质增效过程中释放强大的消费动力,提振市场信心、国民信心和国家信心。

  四、实现社会领域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加大社会政策改革创新和各部门分工协作,体现了政府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决心,体现了社会各界加强协同、优化政策、提高效率的持续努力。

  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不均衡不充分与公共服务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有关,供需错配受制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不到位,结构失衡受制于多部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显示,虽然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政策力度大、财政投入大,但公众对教育质量、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性住房、养老床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等感知度和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动方案从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出发,既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资源配置,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导向和出发点,对现有公共资源功能整合和布局优化;又要求创新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局面;还强调要破除体制障碍,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制度性差异,完善各项服务领域的标准,以国家标准引领地方、行业标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行动方案针对“补、强、提”三个层次的行动任务,提出了加强统筹、推进项目、扩大投入、强化监管、培养人才、实施考核等具体保障措施,并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分工,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落实的工作机制。只有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设施保障与能力建设两手抓,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同步推进,才能促进各项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公共资源配置和运用更加合理规范,社会领域公共服务更加统筹发展。

  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努力,在行动方案的协调引领下,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实招来实现“强民生、聚民心、振国力”的实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研究员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强民  强民词条  强弱  强弱词条  国力  国力词条  民心  民心词条  质量  质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