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我之所以为我!”伯豪的话,如黑夜中一道不合时宜的闪电,劈开了这混沌的世界。作为伯豪在杭州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丰子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怪人”:不去上不喜欢的课,不去游名胜绝景,不愿说谎骗取人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看来,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真正的人物。
伯豪劝“我”遵循自己的本愿,其本身也是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伯豪旷课,也不说谎,却似奔涌的泉流,直率、清澈;伯豪在西湖啃面包,饮冷饮,却若在食珍品,饮甘泉……他的行为,无不在与当时社会的“礼教正统”作抗争,无不在宣示着他的“叛逆”与“不合时宜”。被认为“神经病”的他,却是夜空中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只留下一条浅浅的星痕。
“是年秋季开学,校中不复有伯豪的影踪了。先生们少了一个赘累,同学们少了一个笑柄,学校似乎比前安静了些。”丰子恺淡淡地写道,似喜似忧,似有似无。社会中,少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少了一股逆流,似是皆大欢喜,在我看来,却是极大的悲哀:世上,又少了一位清醒之人。
或许伯豪是失败的,不是咎由自取,而是命中注定。我们只有感慨,孤单的他活在了一个孤单的世界,留下了一幅孤单的画。但我们仍能从这幅画中,汲取一丝灵感。他的自由观中透着个性与乐观;他的抗争精神如星火,虽微小,却终将燎原;他深知自己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他依然坚持着,呐喊着,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深渊……
或许,这就是生命。
“伯豪死了。”丰子恺说,一点苦涩,一点无奈,一点痛心,但我想说:“他还活着。”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伯豪。至少,应记得他的背影。因为,那是一个民族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