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者帕斯卡尔(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书不是读得越快越好,也不是读的越慢记住的东西越多。
书读太快,浮光掠影,你对所读之书的印象,可能就仅仅停留在曾经读过这本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书读太慢,战线拉得太长,往往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态,犹如暗室求物。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强,加上书再难读一点,你可能早早就弃读了。
该书由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和查尔斯·范多伦(1926-)共同合著,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是一本可以让初探阅读的人少走弯路,让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的阅读指导手册。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这一个月里就只读了这一本书,期间读读停停,只要有时间就边读边记笔记,不问速度只求读到自己满意为止。慢读的初衷,是想把阅读这件事当成一门功课重新学习,抱着打基础的心态,读了一个月才结束,读书笔记近万字,不包括我在写的这篇书评以及后续即将要写的精读文章。
耗时颇多,但不枉此读。
为增进理解而读,不光耗时、耗心智、还耗意志力。很多时候,我就是书中描述的那个初探阅读之人,很容易被某个看不懂的字句、评论、章节或参考资料阻挠纠缠,难以脱困而出。但更多时候,我也是在进行着书中所描述的真正的阅读,体验着一种真正阅读的艺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就是想要读这本书,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
过程难熬,但收获甚丰。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不仅在于让我重新认识何为真正的阅读,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阅读之道,进而指导我实现一个具有自我要求读者的终极目标:读为己用,也就是书中提出的: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那么这本书与我何干呢?
其实早在读这本书之前,就被自己多年养成的这种“杂乱的慢读法”折磨得苦不言堪,更别说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这里阅读是指为增进理解而读)。直到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渐渐明白,速读训练不了你的理解力而慢读在提升理解力上让你苦不言堪的根本原因。
而这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得阅读之道。
速读,不只是因为你读的快,更重要的是因为你只读了全书的一小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确读得很快,如果训练有素的话,还能得体的归纳出全书的重点摘要,但你却无从知道这得体在哪。而另一个比你读得仔细的人,就可能知道这得体在哪,因而还能对你的说法给予很高的评价。速读带给你的可能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想要知其所以然,那就得花时间仔细读,慢慢读。当然,这里的仔细读,不是要你从头到尾一字字一句句埋头苦读。一本书,不管有多难读,总会有无关紧要部分,容易理解的部分,以及比较难懂的部分。遇到好读的部分,就读得快一些,遇到难读的部分,就慢慢细读。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不知道其中的阅读规则,也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处理遇到的障碍。不管你读得多快或多慢,你也不可能收获更多。
而改变这种状态的解决之道就是,综合运用不同速度的阅读法。在该读慢的地方读得慢一点,该读快的地方读得快一点。
这里不同速度的阅读法,就是书中所说的检视阅读法和分析阅读法。检视阅读,一种速读方法,是一种在有限时间内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而分析阅读,特别在追求理解,是一种在无限时间内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这里的有限和无限,可以理解为两种追求不同程度理解的过程。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阅读不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说检视阅读是分析阅读的准备阶段,而分析阅读又是将你理解力由表及里推进的关键。因而,读透一本书,需要结合二者使用,二者结合使用得越好,读透一本书的效率就越高。
当然,想要把阅读这件事做好,光关注速度与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你可能还想读而不忘,读为己用,读出个人的见解。那么,《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那本能教你挖到书中宝藏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