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XX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建议:课文有注释、有译文,在疏通文意上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重点应注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词语及成语与名言。
  1、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斯 ①指示代词:这 于斯三者何先 逝者如斯夫 有美玉于斯《论语》
  ②连词:就,那么 如知其非义,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
  文公》)
  ③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经•豳风》)
  相 ①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论语》
  ②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则焉用彼相也《论语》
  ③观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诗经•相鼠》)
  劝 ①勉励,奖励:惩恶劝善 (《左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②劝告,劝说: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史记•商君列传》)
  时 按时: 使民以时 学而时习之 《论语》
  就 ①靠拢,接近: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论语》
  ②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
  ③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史记》
  何以……为:表示反问。其中疑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可译为:"还用••••••做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
  信 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②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
  道德 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之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
  国家: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所以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问式,相当于"恐怕……吧"。"过"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的 "过"也是这个意思。"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是"是我们在本文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实词,"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表示判断的"是",其实不是,到汉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判断的,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等。"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与"非"相对的概念,如"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宾的作用。同样的用法有"惟余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比辟世之士哉?"
  既来之,则安之:课文中"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跟原来的意思有些不一样。
  愚不可及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设计意图:
  这里所列的字重点在有古今异义的,且是常用的。对古今异义的重在比较,教时还可再补充点例句。对常用的如:"社稷"、"国家"、"道德",教师可作更为广泛的阐释。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必为之辞"。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该,政治的道德更不应该。孔子首先骂冉有的这种态度。
  成语: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2、背诵并深刻领会以下文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设计意图:
  这些名句与成语,意蕴深刻,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生背下来,然后慢慢品味其意思。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二教时
  本教时主要在总体上探讨文意与孔子的思想,教师应学生充分发言,然后作引导归纳、总结。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探究之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对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不大了解。他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不同。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但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打一个比方,孔子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件事敢不向他报告。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号称拥有天下,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也步其后尘,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呈尾大不掉之势,国君变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
  设计意图:
  儒学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最核心的思想是维护等级制度。这是封建统治者最需要的。《论语》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见孔子这个话是讲到统治者心坎上去了。"设计这一探究,要帮助学生理解儒学思想与起义农民的口号之间的区别。了解儒学最核心的东西。教师也可提一下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不一样的。墨家的兼爱是所谓的"爱无差等"要"天下之人皆相爱"。所以孟子骂他们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探究之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探究之五: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设计意图:
  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全文起总结作用。教学本文要尽量避免只逐条讲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应留足够的时间。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1)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写作实践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这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现代人们提出以法治国,这同样有局限性,请根据本单元内容论述为何要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
  教学建议:
  《论语》不算难懂,但毕竟与我们相隔了二千五百多年。学生要了解孔子与《论语》,必须有相当的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特点及孔子所认为最理想完美的西周的社会特点,要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儒学的核心是维护等级制度。这也是儒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受统治者追捧的最根本的原因。(这方面各教师可参考剪伯赞或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和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孔子的其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都立足于他的这一基本点的。
  在第二教时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教师要力求把孔子表现在本章的思想,一条条串起来,使之前后相连贯,也就是说要找出各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把课讲活,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讨论问题时要多联系现实。可借鉴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的《<论语>心得》。
  在字、词的落实方面,可依据教学建议,抓重点。对名句与成语要予以特别重视,要使学生能背诵和运用。

特殊的保护ampnbspampnbsp特殊的爱(第四单元ampnbsp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八课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两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爱心巢四年级阅读及答案一名果农将修剪下来的树枝在离屋远处堆成一堆。一只小鸟开始在树枝上筑巢。农夫发现了,将鸟巢毁坏。鸟儿气急败坏地在农夫身边飞舞,像是在说你这个人真是残忍!第二天,农夫发现鸟儿又在同一堆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最新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2019年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小结选择题解题方法小结一审题干找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抓关键词概括题干中心思想。二审选项多用排除法,特别是组合选择题排错误项通过对比等方式,确定各选项的侧重点。三审关联性把选项侧重点与题干中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ampnbsp研讨课教学设计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近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典型题型题例的解题分析,使学生了解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构成特点考查要求设问方式,把握解答高考政治主观题的一般思路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探索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仍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尽管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但也只是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策略和环境的改进和改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适应这种幸福的方法语文阅读和答案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语不平凡的求学生涯是高中语文的阅读练习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提供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平凡的求学生涯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细菌才是地球的主人阅读及答案细菌才是地球的主人人类大可自诩为地球之王,毕竟我们落脚全球七大洲,把周遭环境改造成想要的模样,还有办法到外太空小住。但是,若以为这样就能在地球当家做主就太天真了。另一群生物也同样能生命阅读题附答案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上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
关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图形的认识与拼组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在认识平面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等方法了解平面图形,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简单图案,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四年级下第九单元Dayandnight教学反思本课时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Dayandnight的第三课时。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一个是Talktogether,是口语练习一个是Listenanddraw,是听力练习一个是最新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教学反思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散步教学反思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散步教学反思(一)散步是课堂要充满童趣的教学反思一种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更无法吸引儿童去探究,课堂要充满童趣教学反思。所以,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的态度,大方的仪表,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三篇在教学工作结束后去反思教学的过程,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吸取经验改正不足,这是一个教室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的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三篇,欢迎阅读参考!再见了亲人教学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骑牛比赛的教学反思骑牛比赛一文,作者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反思可能性是实验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学习过程的优化本节课一开始,爬山虎的脚的课后教学反思案例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1读有关段落,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