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联的'孤平'怎样'拗救'?有些时候可以不...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轻骑兵,以其短小精悍的风格深受古今文化爱好者的喜爱。但由于其平仄、对仗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也使很多对联爱好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对联中有关“犯孤平”的问题,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感到一头雾水。

今天这篇文章,我简要介绍一下对联平仄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犯孤平?出现犯孤平的情况怎样拗救?什么情况下犯孤平是允许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突破平仄方面的严格限制?等等,希望对初学对联的朋友有所帮助和启发。

因为这些问题目前在文化圈也有争议,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定论,我也肯定说不到位,希望同各位同好网友交流商榷。

---01

——什么是对联中的犯孤平?——

孤平是律诗中出现的一种病句,当然也是对联的忌讳。律诗的“犯孤平”之说始自清代以后,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名家王力曾经系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归纳和界定,但他的一些定义也模棱两可,有时还自相矛盾。所以有关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人能够严格地说明白,我感觉有些人、甚至一些文化大家也是完全凭感觉,很多对联并不符合相关要求。

大致上说,犯孤平有两种情况:

一是联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五言联中出现“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等,其他情况依次类推。

二是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五言联的下联,尾字本身应该是平声,这是韵脚,。除这个平声之外,如果只有一个平声,也是犯孤平。如“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一个特例,就是出现“仄仄仄平平”,也是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但却是两“平”相连,是允许的。

三是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这种情况很多文化学者不认可,我也感觉不合理。

--012

——对联平仄犯规怎样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式,叫做拗句,对拗句进行补救就叫拗救。所谓拗救,是指在诗句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必须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以作补救。或者在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则要求在本句或对句适当位置将该用平声的地方改为仄,以为补救。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对联的创作,但是在实际创作时很麻烦,我感觉通常玩对联毕竟不是专业竞赛,大可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犯原则性、常识性的错误就可。

上述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还有几种比较常见的拗句:

1、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因为第一字换成了“仄”,第三字就得补偿一个“平”,变成“仄平平仄平”,否则就犯了孤平之忌。七言也是这种情况。

2、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就得在对句第三字用平声来补偿,变为“平平平仄平”,七言依此类推。这是对句拗救的情况。

3、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或者七言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用了仄声,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事实上,在实际创作中往往在运用上述第一种补救方法的同时,常常在出句运用第二或第三种方法。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比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云山。

这是一幅七言联,仄起的正格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因为下联的第一字“四”和第三字“烟”都是换用了平仄,属于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上联第六字“潭”应当用仄却用了平,但与之相邻的“一”却应该用平而改为仄,正好形成相邻两字声调相错,进行了补救。这样也符合格律要求。

---03

——这种犯孤平的特殊情况是允许的——

但是,在实际中有一种犯孤平的情况却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如果不可避免是可以出现的。因为这种情况在律诗中是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律诗中,“平平平仄仄”的句型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在七言律诗中,“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型也可以使用另外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不再是可平可仄了。如:

读书必提要; 处事在通情。

上面这句对联平仄是: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联显然是犯孤平了,但读起来并感觉拗口。

因此,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作对联,大可不必太拘泥于严格的限制。除了常识性错误以外,一些太专业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比如,这个“犯孤平”的问题,我们只要注意不要一句联语只有一个平声就行了。

--04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律诗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这是一种变通的方法,意指五言律诗的第一、三字、七言律诗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定格,当用平声字时用了仄声,或当用仄声时用了平声,皆无不可。而对于五言律诗中的第二、四字,七言律诗中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分明,严格遵守,不可替换。这种方法,虽非定格,但大体通行,也成为律诗和对联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定律。

律诗平仄的这种变通方法同样适用于楹联,也可以看作对联创作平仄格律的补充规定。即在五言联中第一三两字、七言联中第一三五三字可平可仄,但第二四六字则必须严格要求,不能擅改。如:

一幅湖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上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平仄仄平平”。下联的第三字“忧”本该用“仄”,这里就不论了。

其实,“一三五”不论也不是全部不论,比如出现“仄仄平平仄”的情况,如果第三个字不论而改为“仄”,又犯孤平了,也是应该注意的。

--05

——对联中其他可以放宽平仄要求的情况——

一般来说,对联平仄应该按照格律的要求来运用,但有些较为特殊的情况,其平仄则无法满足平仄要求,可以更为自由地运用。

对联中其他可以放宽平仄要求的几种情况:

1、当内容表达和平仄要求冲突时,应当服从内容的要求而舍弃平仄的限制。例如: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

对联中上联的“由秀才”、“为天下”与下联的“驱外夷”、“愿今日”平仄相同,不合要求。而且下联中的“日有志者再鼓”六字皆仄,也属于违格,但由于对联所表达的意义大气,语句慷慨激昂,内容文字俱佳读起来反而觉得一气呵成,很有气势,因此也就不必计较平仄之小失了。

2、故为拗体的对联平仄自然不会协律,但除此之外 却没有更好的对句。例如,有一邓姓人善骑马,其友人赠联:

大宛名马日千里; 丹山一凤飞九霄。

上联说其爱马,下联用了古国时期邓艾“凤兮凤兮,固是一凤”的典故,说其姓邓。虽然平仄违于常规,但作者故为拗体,反而增加了许多情致。又如徐悲鸿的这副对联

直上青天揽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表达了作者自己远大的志向抱负,也是因意境而忽视平仄上的缺失。

3、集句对联平仄不能多受限制,平仄要求就相对宽泛。例如: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是明代大文化家伊秉绶题扬州平山堂的一副对联,上联前两句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后一句集欧阳修《醉翁亭记》;下联前两句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后一句集苏东坡《放鹤亭记》。

4、现代新对联平仄的要求也不是很严。例如:

三中全会如春雨润心田; 四化建设似东风鼓征帆。

5、长联和超长联,以及一些特殊字、词对偶构成的对联,如同字对偶联、专用名词对偶联、文言虚词对偶联、智巧奇险的字对偶联等,可以不拘平仄限制。例如: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钱可做来。

这是南京随园的一副名联,因其用字工巧、奇绝,内容幽默而深刻,且意趣优美,但无法顾及平仄要求,仍是一副佳联妙对。

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偶然兴来,有时作对联难免顾头不顾尾,就可以尽量往这一条上靠,只要大体差不多,不必太严格要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对联  对联词条  有些  有些词条  时候  时候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可以  可以词条  
风俗

 有近义词的歇后语

 歇后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近义词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阿斗当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