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老子《德道经》校正帛书版

    老子曰:自然大道,处世之道。如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唯有通过修养德,具备仁义礼智信之"五德’,"德’丰而品尝"道’的甘美,知"道’的运行规律;水有清浊,有浊恶、灾患之水,尚需用至美和至善的德来治生命之水。

        德  经

01 第三十八章    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 去彼取此。 

02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 将恐裂,谓地毋已宁 将恐发,谓神毋已灵 将恐歇,谓谷毋已盈 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 将恐蹶。故  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侯王以自名也,此其以贱之本與?非也,故  致数与?无與。是故 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03 第四十一章    闻道

    上士闻道,尽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①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4 第四十章    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5 第四十二章    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吾亦而教人。故 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教父②。 

06 第四十三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第四十四章    力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第四十五章    清静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09 第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乎甚欲,祸莫大乎不知足,咎莫惨乎欲得。故  知足之足,此恒足矣。 

10 第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第四十八章    無为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第四十九章    德善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13 第五十章    生死

    出生 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 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 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14 第五十一章    尊贵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此之谓玄德。

15 第五十二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谨。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 

16 第五十三章    盗桍

   毋遗身殃,是谓袭常。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懈。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桍。盗桍,非道也。

17 第五十四章    善观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18 第五十五章    含德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9 第五十六章    玄同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 为天下贵。  

20 第五十七章    治邦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21 第五十八章    爲正

    其政悯悯,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泄,光而不耀。  

22 第五十九章    长生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23 第六十章    居位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 两不相伤,故 德交归焉。

24 第六十一章    处下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  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 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25 第六十二章    道注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  人之宝也,不善  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 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 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 为天下贵。

26 第六十三章    无难

    为無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③,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夫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 圣人犹难之,故 终于无难。

27 第六十四章    辅物

    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其脆,易判也;其微,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教④,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28 第六十五章    玄德

    故曰  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知也。故 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29 第六十六章    江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 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 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與?故 天下莫能與争! 

30 第八十章    安居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 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 第八十一章    无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32 第六十七章    三宝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 唯大,故 不肖。若肖,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 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33 第六十八章    不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34 第六十九章    用兵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 而为客,吾不进寸 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 近亡吾宝矣。故 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35 第七十章    怀玉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 被褐而怀玉。 

36 第七十一章    知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 病,是以不病。

37 第七十二章    畏威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 惟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现也,自爱 而不自贵也。故 去彼取此。

38 第七十三章    天网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9 第七十四章    司杀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 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 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40 第七十五章    贵生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途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 惟无以生 为者,是贤贵生。

41 第七十六章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42 第七十七章    天道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 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又以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43 第七十八章    水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 圣人之言 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44 第七十九章    恒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论     道

45第一章    观妙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6第二章    相覌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 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47第三章    安民

    不上贤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8第四章    道用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49第五章    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50第六章    谷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尽。

51第七章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 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與?故 能成其私。

52第八章    治水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居众之所恶,故 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時。夫 唯有静,故 无忧。

53第九章    执盈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4第十章    无不为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55第十一章    玄中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  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  有室之用也。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第十二章    为腹

    五色使人目盲⑥,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 去彼取此。

57第十三章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 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  贵 为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矣;爱 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矣。

58第十四章    道纪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59第十五章    不盈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 唯不可识,故 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凙;敦呵,其若朴;浑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 唯不欲盈,是以能襞而不成。

60第十六章    归根

    至虚  极也,守静 笃⑦也,万物旁作,以观其复。天道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61第十七章    知有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62第十八章    四有

    故  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63第十九章    朴素

    绝知弃辫⑧,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 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64第二十章    食母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 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65第二十一章    从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 众父之然?以此。

66第二十四章    弗居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锦食赘行,物或恶之,故 有欲者弗居。

67第二十二章    执一

    曲则全,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弗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全归之。

68第二十三章    同道

    希言自然。飙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69第二十五章    混成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第二十六章    辎重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阛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71第二十七章    常善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 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眇!是谓眇要。

72第二十八章    恒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 大制无割。

73第二十九章    自然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74第三十章    不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75第三十一章    贵左

    夫 兵者,不祥之器也。勿或恶之,故 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 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胜而勿美!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6第三十二章⑨ 微明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7第三十三章    盡己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78第三十四章    成大

    道泛呵,其可左右,成功遂事 而弗名有。万物恃之以生 而不持,可名于小。万物归焉 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79第三十五章    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 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视之 不足见,听之 不足闻,用之 不可既。

80第三十六章    知止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 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81第三十七章    自正

    道恒无为,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 亦将知足。知足以静,天地将 自 正 。

       老子曰的是自然大道,处世之道也。如果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五德’,""德’丰而品尝""道’的滋味,知""道’的运行规律;水有清浊,有浊恶、灾患之水,要用至美和至善的德来治生命之水。

    随后补全:

    注:1锋利也,①精雕细琢也,②圣父教道,前通本梁乃不得好死也。③报怨以德配,④学,校学相长也,⑤尚,不上贤,不假贤,⑥明,过则盲,⑦虚及静督,可做道家的功夫,⑧通行版的绝圣非老子本意,此段方为素朴,⑨原80调到76,是如何遂贵左也。道成其大,为大象也。此更合文章上下前后本意?帛书版有否错位?老子帛书校正,条目和细目皆有连接递进关系。(计5463字)

   论德则: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论道则:知足以静,天地将自正 。

老子,春秋楚國人,姓李,名耳,留世五千余言,名爲《老子》。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對他以後的諸子百家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公認的“百家之祖”。迄今爲止,《老子》的各種語言譯本就達二百六十多種。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譽爲“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産生過巨大的影響,而且正在越來越受到舉世瞩目。

在當前,道德復興,經典誦讀興起,以及世界範圍內“老學”熱潮的出現,探索老子學說的真正意境和深刻內涵,是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願。然而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老子》一書,在汉武帝时期为避讳等原因,原著真本已失,弼时等传世本傳抄多誤。歷代以來,註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統一。雖亦不乏珠璣閃爍者,但卻少見能真正全面破解其內涵的。這或許是限於歷史條件的制約;或者是因對於道學思想認識的不足;或許對老子“修之身”的體悟不深,僅從其文字、文學等方面加以詮釋;或者由於文字本身字義的變化,造成後人對其所表達內涵的誤解、誤判,等等。

一九七三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給幾千年來的老學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爲《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老子·德道經》寫本,多以《德經》爲上卷,《道經》爲下卷,不分章,與今天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爲81章)次序不同。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老子·德道經》爲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經》上,《道經》下。可見《老子·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全德恒善,清静自正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註》雖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經》爲後。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爲《德道經》。“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而且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而且帛書甲本保留著大量修真學(通假字或口音之误)的字、句結構,對研究老學極爲珍貴,故唯復以《老子·德道經》命名,並且以帛書甲本爲底本進行研究整理,才更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創作本意。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發掘出了漢字起源的甲骨文,證明了後人沿用的漢字的字義與前人創作漢字的本義之間巨大的差異性,這無疑給《老子·德道經》的研究和探索帶來又一偉大的曙光。例如,人類自己生活在自然界中,但後代人卻對於什麽是自然、什麽是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甲骨文像“鼻”形,即“鼻”的本字。既是表達原始發端,又是證明生命“氣息”存在的外部表現之所在。人們本能地指著鼻子表達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最好的例證。然,“燃”的本字。《說文》:“然,燒也。”所以,“自然”即是最原始的燃燒,是燃燒自己,照亮一切,這才是“自然”的最原始本義。這也使得諸如“道法自然”之語所體現的大公無私、奉獻一切的本義變得簡單明瞭。

當今,科技發達,電腦應用普及,使得前人可能數年,甚至數十年也難以完成的字詞查證工作,變成了異常神速的事。這亦是《老子·德道經》能夠在此時既能得以準確校註,又能盡快面世的重要因素。

熊春錦先生,國學大家,家學淵源深厚,歷代承傳研習,可謂蓄勢已久。先生智慧過人,貫通古今,融哲學、道學、文學、醫學等於一身,著述頗豐。語意間常常禪機盡現,妙趣天成。先生驚人的才華,加上歷史的機遇,使得《老子·德道經》原文的重新勘定和其內涵的準確解析,有了從未有過的可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生在考證的過程中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語意深刻,頗合道奧,屬修真學之真本;加上帛書本身是當時貴族階層的作品,承傳嚴謹,又與乙本在排序上相同,字數上相當,說明其與老子原本差失不大。故此次校勘以帛書甲本爲藍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爲參照,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以大系統論爲指導;以《甲骨文》和《說文解字》爲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統,《爾雅》所代表的同義、近義詞歸類的語義學系統,及劉熙《釋名》所代表的語音追溯名源、語義的系統爲依據;以科學、嚴謹的考究態度,查證原貌,澄清流弊,盡力還老子本意。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不同就在好习惯的养成。黄庭坚曰: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今天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之时,一起开始好家风养成,从诗礼传家,每日坚持经典诵读开始;且德道经是所有书籍里能量分最高,健康从每日接地气,接天地能量,健康将是无限。在《老子·德道經》出版数年后,让她爲继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新的光芒!願國泰民安,社會和諧,處處盛開道德花!願《老子·德道經》傳遍全世界,世界早日大同!

    编者按:此篇帛书以熊老师的为蓝本,历经数年再完善查阅与校正参考郭店楚简-甲本等诸多版本的个别字句,已订正通假字为现在普通话;礼之所损益者,先秦口音至汉有变化,通假字未必不是口音之误?请用古音粤语诵读,其音意合韵否?合乎老子自然天道本意乎? 传世本道德经反解或晦涩难懂?是阴柔批儒墨法?帛书版是否大道至简?老子是曰道德,曰为政,曰修身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老子《德道经》校正帛书版  帛书  帛书词条  道经  道经词条  校正  校正词条  老子  老子词条  
国学

 鬼谷子七十二术

鬼谷子七十二术古今大历史(微信号 gjdhm66)2018-02-08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展开)

国学

 《增广贤文》完整版及翻译!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此书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后,通称《增广贤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