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阴符经》思维,绝利一源功十倍,至静之道...

《阴符经》自黄帝时就有,盖圣人体天用道之机也。《阴符经》告诉我们:得机者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机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所以虽然经文只有上中下三篇,却引发无数人去研读、深思。

下面学习《阴符经》的下篇,不为占得天机,只愿少走些弯路。

01: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译文:瞎子有目不能视,却耳朵好;聋子有耳不能听,却眼睛好。不能听或不能视却杜绝了外界的种种诱惑,胜于众人十倍;如若再能昼夜反省自己,则就胜于众人万倍了。

所以世间的学问太多,天地的诱惑太重,不可贪求太多,精通一样,术业有专攻,方能成大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旦精通一门,触类而旁通 ,一通百通。

02: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译文:心(人的思想)来源于客观事物,并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灭亡而灭亡,其机关就在于眼睛。

人有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接触外界,又把信息传送到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再对信息加工处理,提取有效成分,再反作用于外界,才能于天地间其他万物共生共长。眼睛获取事物的信息最全面、最完整,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03: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译文:宇宙天体按着自己的规律运行着,无意施恩于万物,而万物却得其恩泽雨露而生长。阴阳相交,产生了雷电风雨,使万物自由自在地发育生长。

人的性格有“至乐”和“至静”之分,至乐者性格开朗,宽裕优容;至静者思维缜密,廉洁无染。天也有“至公”和“至私”两个方面,它将天地万物都包容于一身,似其自私;然而万物又无偿地使用它,则又大公无私。

乐则奢余,静则贞廉。性余则神浊,性廉则神清。神者智之源,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则心平。

04: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译文:万物有生必有死,则生乃死之根源;有死必有生,则死又是生的根源。人间社会也是如此,无害则无恩,因救害而有了恩;若知恩不报,则害又生于恩。

庄子说:“方生方死。”孙武曰:“投之死地而后生,致之亡地而后存”。吴起曰:“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事物出生时就开始走向死亡,生死轮回是世间法则,没有长生不老的良药,只有延年益寿的修行。恩和害,阴和阳,对与错,尊与卑等也是如此,相对又相斥,相生又相克。

05: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

译文:愚蠢的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形的,是不可知的神圣之物;而我却认为,天地万象都是有形的,是可知的。有的人用愚蠢的办法揣测、预料天地的表面现象,以为自得,自称为圣人;我却认为,聪明智慧,能体察万物之理的人为圣人。

天地间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常人因为不了解它而感到神秘莫测,认为它们神圣而高不可攀,而有识之士却觉得很寻常,见怪不怪。

先知们对大道了然于胸,不会与世俗一样去追求名誉和利益。所以过去的圣人都穿戴简朴,住宿简陋,人也不注意打理装扮,看上去像个老农民,甚至像个逃荒的。

所以我们不可以貌取人,错将圣人当无知,可谓大智若愚,大道至简,大公无私。学习不能只做表面工作,玩花花肠子,而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

06: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译文:天地日月依其自然规律静静地运行着,故天地万物得以生存、生长。天地之道是浸润渐进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互转化,而四季成序,万物生长,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顺畅的运动。

老子说:“清静乃天下正。”万物生与毁是不同的情景,生于道静而毁于动荡。人也要神清气明,而不可恶燥一时。相反,天地之道侵,互相争夺,导致发展和变化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也需相机而变,适应形势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07: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译文:圣人知道天地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应该与天地合,顺其道而行。至静之道是无形的,而乐律历法是有形的,却无法揭示和包括无形的“至静之道”。

律历就是乐律和历法,泛指随时间而变化的一切规律。所谓至静之道就是重在平常,通俗地说就是防患于未然,不要木已成舟悔之晚矣。所以包括生病、祸乱、腐朽等都要早加防范,迟则生变,变久无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思维  思维词条  
国学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5)

地节元年【一】春正月,有星孛于西方。【一】应劭曰:“以先者地震,山崩水出,于是改年曰地节,欲令地得其节。”  三月,假郡国贫民田。【一】【一】师古曰:“权以给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