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秦琼为什么被人称为秦二哥?那大哥是谁?

秦琼可以说也是一个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英雄人物了,在《隋唐演义》等小说,还有后世的评书里面,那可以说是非常有名了。不过书中的秦琼自然是和历史上真实的秦琼不太一样,不过,为什么秦琼一出场就被人叫做“秦二哥”呢?二哥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难道说在秦琼之上还有一个大哥?那这个大哥又是谁呢?

1.小说里的秦琼简介

《隋唐演义》、《说唐》等文学作品中的秦琼形象与历史上秦琼大不一样。小说里秦琼是山东历城县一名马快班头,擅长使用双锏,远近闻名,人送绰号“小孟尝”。在执行公务时结识单雄信、王伯当、徐茂功等绿林好汉。阴差阳错救了李渊一家,被李渊幼子李元霸当成是神仙。后来惹上官司被发配到北平府,而北平王罗艺却是秦琼的姑父,秦琼得以在罗艺帐下任职,并和罗艺的儿子罗成钻研武艺,传枪递锏。

离开北平府后,秦琼又辗转被杀父仇人靠山王杨林所赏识,成为杨林手下的十三太保。而后秦琼行走江湖所结识的好友及北平府罗成、张公瑾等人一同来历城县给秦琼母亲祝寿,却因为程咬金劫皇纲事泄漏,被杨林抓获,秦琼等救出程咬金后决定起义反隋,并于贾柳楼结义。

在徐茂功的建议下,秦琼单雄信等袭取瓦岗寨,以瓦岗为根据地,正式揭竿起义。程咬金称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秦琼为兵马大元帅,徐茂功为护国军师,单雄信、谢映登等为瓦岗五虎将(小说版本不同,五个人也有所不同)。

瓦岗后来因为新君主李密用玉玺换萧妃,搞的众将士离心离德,秦琼程咬金等离开瓦岗到了洛阳,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于是设计离开,投奔到李世民帐下,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统一天下,被李渊封为护国公。后参与玄武门事变,助李世民登上帝位。

2.秦琼为什么是二哥

第一,秦琼的父亲原是一名大将,后来被杨林所害,因此上杨林是秦琼的杀父仇人,秦琼父亲死后,他的母亲带着秦琼和其干儿子远走他乡,这个干儿子就叫秦安秦安秦琼大,故秦琼称之为大哥,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贾家楼结拜,魏征排名老大,秦琼老二,徐茂公老三,而“隋唐演义”又是以这些结拜兄弟为主线叙事的,这是原因之二。

第三,我想应该和山东文化的传承有关。因为古代的圣人孔子是山东人,孔子又称孔老二,所以在山东老二是对人的尊重。后来水泊梁山中的武松也叫武二郎。所以说在山东老二一直是尊重人的称呼,到现在有的地方还有这种传统。

秦安在秦家多年,又年长于秦琼,而主要的是他和秦琼关系很好以兄弟相称,虽然他们不是亲兄弟,却胜似兄弟。故秦琼称他为大哥,秦琼名满江湖、交友广泛,因他叫秦安为大哥,所以秦琼的朋友也叫秦安为大哥,故而称秦琼为秦二哥。

秦怡被杨广围困,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被逼自杀,其大管家秦安带着秦母和年幼的秦琼逃出来,秦母就认秦安为义子,秦怡生前把所有的武功都授予了秦安,到山东后,秦安又把武艺传授给了年幼的秦琼,因为秦安年长于秦琼,所以秦琼秦安为老哥哥,秦琼也就自然而然为二哥了。

3.秦琼的轶事典故

冲阵斩将

据新旧唐书记载,秦琼每次随李世民征伐,敌阵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强马壮的武将,李世民就让秦琼前去,单枪匹马常将敌将斩杀于万众之中。但具体杀过哪些敌将,史书却无详细记载。

门神

民间过年时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即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恭的画像。据传,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执鞭者是尉迟敬德。这个典故是小说西游记里的重要情节。

两肋插刀

“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来历是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汝南庄,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这句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其它轶事

秦琼卖马、传枪递锏等典故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都是小说虚构情节,而正史却无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秦琼  秦琼词条  二哥  二哥词条  大哥  大哥词条  称为  称为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解密

 英国想租借香港100年,为什么清...

我们知道,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政府实在是太过无能,战争上打不过其他国家,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签订了非常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中,香港就被清政府租借给了英国,一共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