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讲提到一种境界——尼克尔境界:保持半兴奋状态。保持半兴奋状态是一种良好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最佳状态。笔者也指出,保持半兴奋状态,确实是一种境界;要修成一种境界“正果”,很是不易。做事没有热情,谈不上兴奋;做事太轻浮,又是兴奋过度的表现。笔者还要指出,当我们做熟悉的、特别是得心应手的工作,很容易过度兴奋,远离“尼克尔境界”,对工作不利;除此外,还容易陷阱“定势效应”的泥潭中。
定势效应,主要是说一个人长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包括认知和情感模式,从而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无法摆脱既有模式和思维惯性的左右,无法取得新的突破。
“定势”现象,大到一个社会群体,例如国家;小到一个个体,都是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或思维现象。先说个体。
例如我们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对某些题型的解题思路烂熟于心。进入考试状态,面对一道“形似神不是”的试题,很容易滑进既有的解题思路,最终偏离新试题的解题方向。
一般地,“思维定势”的帮凶是反复地练习、重复地训练、强化具体方法,死扣问题细节;“思维定势”的克星是创新思维、重视学科思想、培养学科理念、注重最一般的方法论的学习,减少重复的具体方法的训练。不难发现,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成为了帮凶们的温床。例如“新东方”的名师指出:中国的考试,考得就是“熟练”。一道创新试题做不出来无大碍,九道常见题型做到“标准”水平则是“强者”。
如此教育,培养出来的接班人,我们怎不担心“国家”这一社会群体陷阱定势思维。我们再说说国家。
中国教育的问题,包括上面应试教育的盛行,无一不是“教育行政化”的必然产物。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然而由教育官员挂帅的教育改革,却难以跳出“行政化”的定势思维。每每出台一个所谓的改革方案,都深深刻下行政化的烙印。“行政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管评办一体化’,与之对应的是‘教招考一体化’”(熊丙奇)。
作为国家如何克服“教育行政化”的思维定势呢?用熊丙奇教授的话说:“治理教育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思路”。然而,尽管这是根本之策,但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自然以“换汤不换药”呈现“改革方案”。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方向应该怎样?笔者认为,只要三点就行:
第一,由“管理”变成“服务”。具体做法是:给学校提供基本的教育资金(例如:教育设备、教师工资、学校管理经费)投入外,着重做好公共教育服务,例如,图书馆的建设、文化宫的建设、教育科技园的建设,这三者最好还能形成全国性的联网模式,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那么,要不要对学校的基本教育资金进行管理呢?要!但尽量脱离行政办法,而要发挥市场办法和法治办法的作用。
第二,由“收益”变成“投入”。教育产业化的提出,把中国教育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根除教育产业化的思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本科高等教育(特别是基础学科高等教育)要彻底根除教育产业化思想。我市新市长提出:教育带动经济。这非常糟糕!我市教育是全省应试教育的典型,在应试教育中“独树一帜”。官员企图利用这一“教育优势”推动我市落后经济的困局,着实寒心!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少投入,还索取”是必然的做法了。
第三、由“内部评价”变成“外部导向”。政府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进行评价,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相关论述,熊丙奇教授的博客多有谈及(http://xbqblog.blog.163.com/)。我这里简单谈谈“外部导向”。所众周知,政府当前评价基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升学率,这是内部评价的特征。如果政府发挥自身行政力量,对学校毕业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不仅调查深造学生、也调查非深造学生,对他们的就业情况、工作业绩、家庭境况、社会形象、甚至身体状况等做全方位的统计评估,这就能起到很好的“外部导向”作用。当然,这样的评估结果,不能直接用来政府分配教育资金的依据,而是公之于众由“市场”去调配。
如此改革,才是创新改革。如此创新,才能突破定势。
提到创新,下一讲再谈谈与此有关的“达维多夫定律”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