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师吴淼峰讲座《教材散文的“读”与“教”》有感
自从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关于教材与教学的问题就没有停过,身边的同事更多的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够透彻,有的甚至读不懂,解读不透,至于在教材使用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对于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包括文本的教学,也基本都停留在老路上。完全摸不着思路,如何教学成为了一个一边走老路,一边搞不懂的情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结合前几位名师的答疑解惑,在本次吴老师的讲座上收获不少,至少有了如何整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思路。
首先,对于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在课堂上的把控要同时兼顾到这两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个要素与主题的有机融合的途径,或者说解决的办法。
什么办法呢?办法还是有的。我们必须借助语文要素去理解人文主题,通过人文主题去达到语文要素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深度的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老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现在一般认为,老师的修养与思考的高度决定了学生最终的语文素养。这对语文老师的要求就很高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还包括学生的思维成长等等。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
说到老师的专业素养,尤其在解读文本方面,这个由于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储备,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巨大的。所以,老师不仅是一个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还要是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深刻的反思文本,理解感受重要的地方,对教材的把握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对文字的理解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尤其对于某些方面,需要做一些深度的研究,包括一些语言现象、文章的内心表达等等。
第三,有了教学思路,有了足够的教师素养,剩下的就是教学设计,或者说想要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名师管这种途径叫做“支架”。学生通过老师搭建的支架,可以有的放矢,从而达到目的,学生更容易学习变得高效,在思维的深度上得到更好的训练。
第四,作为统编教材,虽然每个单元,每一课都有自己的训练重点,但是我们不应该分裂开来。正所谓“心中有单元,心中有整体”,也就是这个意思,教给学生方法,不但要运用,还要进行后期不断的训练,从而变成一种能力,最终成为学生的素养。所以,教材上的语文要素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阶段性的再现与训练,最终成为一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