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形象地指出了"鱼""渔""渔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从教二十多年,曾几何时,与大多数教师一样,我把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特别是"教"的方法、艺术,教材解读一直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而顶礼膜拜,深信不疑,时刻不忘拜师学艺,演练教学功夫,希望不误人子弟,磨课也就自然从磨"教学"法开始。
本文作者于水生在上课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四大支柱"问题,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这"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或"学会做人"(To be human)。其中"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的本身。"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学校教育教学则将其具体分为:教会学生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进校接受教育的重要目的。
新课改的大潮冲击下,我逐渐明白了:以前的演练最多只能算作是授人以鱼,难说是授人以渔,更别说是悟其渔识和培养学生素养。因此,磨课已经转向钻研如何教学生"学法"。
比如打磨讲评课《全国卷改革试题解法》时,我不再炫耀自己精准阅读教材,补充课外知识,也不沉溺于解剖"麻雀"式的答案分析上,而是让学生先做练习先自学,并将学生以事先分好的组为单位,把有关历年高考试题分门别类进行总结并形成分析报告。比如,法制改革、金融改革、社会改革的答案有何规律,学生在掌握大量实例基础上,讨论如何分析试题的思考角度,措辞上如何用好归纳演绎法去努力寻找试题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历史素养。
学生完成了前面的基础准备后,我再用反诘法和探究式询问方式,与同学讨论"改革专题"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相关要素。学生将自己研究后得出的答案与高考答案两相对比后,师生共同确定其基本规律,让学生再用新的真题实战练兵,反复推演后,由学生进行集体研判,师生共同探讨言之有理的开放性答案。不局限于研究答案本身。而注重解题方法和研究学习和考试背后包含的素养。
学生只有经过自己在课堂内外,特别是课堂内多进行大脑思考,动手演练、动口讨论和表达后,才能脚踏实地地学会解题方法,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则尽心尽力地扮演好教练(即教会他们会练)和陪练(即陪伴他们实战练会)的角色,学生就能真正摆脱教师手中无微不至的牵引,进而独立地去解决新问题。
课堂打磨好教"学法",正是从授人以鱼层次上升到授人以渔层次进而悟其渔识的重要标志。磨"教学"法仍然是众多教师热衷的打磨方式,因为它毕竟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如同治病治标,见效快,投入少,易操作。而磨教"学法"则需要立足课标和学生实际,结合教而言学,操作较复杂,费时较长,见效缓慢,短期不一定见效,甚至在平常考试中会暂时落后于磨"教学"法的教师,但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只需两到三年,即一个初中或高中阶段,就完全能够取得明显效果。
有很多名师总结出经验:磨课需要用一生的智慧去备好一节课。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备自己,则是了解自己,扬长避短,用心打磨"学法"这一课。
作者:于水生(四川省绵阳江油市太白中学教师)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