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设计时我们总是这样想,或许这个功能对用户有用呢,以至于我们不断的添加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可不曾想过一旦功能过量了,我们和用户都变成为它的奴隶。
什么是断舍离?
最近“断舍离”这个词很火。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今年年初看到的一篇文章中,里面描述了日本人目前非常流行的家居整理方法:处理掉大量不需要却一直舍不得扔的东西,最后房间空空如也,反而让人身心都放松下来,因为不会再受物质左右,可以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内心,反而提高了生活品质。
后来才发现很多名人包括扎克伯格,也都是这样。
“断”就是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没用的东西;“离”就是脱离对物质的执念。与其说“断舍离”是家居整理方式,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或生活方式。
产品:少即是多
互联网人对这句话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大家都知道做产品,功能要精简,内容要精准。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会拼命的往上面加功能,而舍不得删掉一个不重要的功能。我记得多年前,我向产品经理提出是否可以删掉一个比较鸡肋的功能,他看了一下数据说:不行啊,有5%的用户还在用这个功能呢。
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对于房间收纳的态度:不行啊,这个不能扔,我可能偶尔还会用呢,万一我以后想用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对物质不能持有一种“断舍离”的态度,那么对于工作我们也很难做到。
还记得阿里钉钉高官分享过一段话非常经典:大家都知道“少即是多”,也都觉得道理很简单,但其实做到真的非常非常难。比如老板突然跟你说:这个功能你要不要考虑考虑?你说你做还是不做?再比如陈年的凡客成品,当时凡客卖的太火了,不管增加多少产品线,卖什么东西销量都蹭蹭的往上涨,数据一片大好,你说你刹的住吗?等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收不回来了。当年雷军还劝他要精简产品线,你们再看看小米现在呢?
为什么如此难以做到?因为“少即是多”并不是一条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断舍离”式的精神领悟。就像房间的物品永远都是越积越多,它反映了我们对物质、对外界认同抛不开的一种执念。
思维:宁缺毋滥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一种观念,即“爱思考”是一个好习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特别爱思考的人,往往不容易开心。
大脑本来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帮我们处理各种棘手问题。但“思考”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枷锁,就像对物质的依赖一样,我们也会依赖“思考”来加深我们的存在感(爱思考的人往往觉得没有思考就如同动物和植物),过度依赖必然导致上瘾,那么脑子里就会堆满没有用的思维(胡思乱想),它们也同样需要清理。试试清除你脑子里90%的杂念,看看是不是干净清爽了好多?是不是更容易回归初心,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身边有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容易跟家人闹情绪、吵架,事后沉静下来会想:我是不是太闲了,是不是生活太无聊了?没错,因为没事的时候人就会动用思维,而思维过量容易产生情绪(他怎么可以这样呢?越想越生气!),产生情绪后你就发现自己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顺便也刺激对方的情绪爆发,变成了另一个人。两个不是自己的自己互相吵架,这事情得有多无聊啊!
所以,有意识的定期清理一下大脑,不被杂念所扰,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生:掌控自我
“役物而非役于物”,我们利用物质帮助我们满足必要的生活,但一旦物质过量了,我们就会成为它的奴隶;我们利用思维帮助我们解决必要的问题,但一旦思维过量了,我们同样成为它的奴隶。我们利用功能帮助用户满足需求,但一旦功能过量了,我们和用户都变成为它的奴隶……
正所谓“过犹不及”,我们需要在必需(理性)及满足(感性)之间掌握一个平衡点。这就是为什么产品设计不仅需要理性的数据分析、思考判断,还特别需要感性的部分(当然这个感性不是拍脑子,而是充分理解自己、理解用户)。为什么以前总说做产品就是做人呢,大体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