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还记得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年仅16岁的武亦姝夺冠,董卿秀满腹经纶,引起了互联网的一波热潮。
无论是节目的火爆,还是武亦姝的一夜成名,这些倒是次要的,这个节目和话题,让国人开始很用心地去品味中国古诗词的蕴味和美丽。
很早就有“诗画不分家”之说,或许我们早已不陌生,它向我们表明:“诗”与“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既然如此,与“画”同为视觉系的摄影,与“诗”也一定有着共通之处,尽管三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唐诗宋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为何不尝试从中汲取一丝精华,以启发我们学习摄影的思维方式呢?
为何有些人摄影技艺高超,但拍出来的东西缺少一种情感或是涵养?
为何有些人无论怎么拍照片,都传达不了一种情感?
为何你无论怎么拍,都像是随手拍,没有意境?
那是因为你缺少一种审美的训练和情趣的积累,缺少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和涵养。好的摄影创作者,一定需要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或想象,甚至是感性的。
如果只是把所谓的“技巧”放在学习摄影的重要位置,是很难达到较高的层次的。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戴德文老师——一位集摄影教学与诗词研究特长的老师。来为我们系统解析如何从中国的诗词艺术中学习摄影,建议大家用心去学习。
以下,我将尝试从唐诗宋词中截取几个“小切片”,浅谈一下我在其中得到的有关摄影的启发。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众所周知,中国的唐诗宋词常以“意境之高”取胜,而诗词中的“意境”则是通过“意象”巧妙的构建得来。那么意境和意象都指的是什么?意象,是指诗词歌赋中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和对象,而 意境则是指由这些“意象”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意蕴和境界。
先来欣赏一首运用了经典意象的唐诗,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是用了千山、鸟、孤舟、翁、寒江、雪等一些简单的意象,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写意山水画 。从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描绘的意境是,诗人仿佛运用了广角镜头,用航拍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壮丽画面:远山连绵不绝,山路蜿蜒,线条优美,人迹罕至。后两句则运用了长焦镜头进行“特写”,将画面定格在独钓的老翁上。
从诗中得到的启发:
不同的拍摄视角可以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拍摄时要注意近景、远景的配合,利用景深、焦距的控制来突显主体。
>>>>
【应用策略】:
1、远景、中景和近景三者互相影响,拍摄时注意焦点和景深的控制,若中景和远景对你所表现的近景有衬托作用,则不能使用太大的光圈,避免过度虚化;
2、表现远处广阔、壮丽的风景时,通常使用广角焦段+小光圈的组合;
3、诗中“意象”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诗人为表现主题而甄选出来的。同理,在摄影中,我们可以通过等待时机、变换场所、改变角度等方法,使画面中元素之间不至于太突兀,表现出违和感,喧宾夺主。
来看一幅我拍摄的小作,暂且命名为《春意闹》:
春意闹
表现初春的气息或许有很多种方法,但在这张我拍的相片中,我只选取了山脚湖边的一隅,以桃花为近景,拱桥为中景,远山为远景,焦点放在桃花的花瓣上。开始时我在那里从不同角度拍了很多张,但并不满意,总感觉少点什么,直到我等来了飞舞的蜜蜂,画面才多了一丝生机。在我看来,此时的蜜蜂是表现春意之“闹”不可或缺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的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是指文学作品的一种创作手法和修辞规则,前后两句(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相同。
如王维《山居秋瞑》中的两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与“清泉”,“松间”与“石上”,“归”与“下”,“浣女”与“渔舟”,工整对仗,给人以节奏感与韵律美。
从诗中得到的启发:
诗词中用语言进行对仗,摄影中则可以利用线条或画面进行对称构图,如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均可以展现一种韵律之美。
>>>>
【应用策略】:
1、对称构图通常可以应用在建筑摄影或被摄物体本身有对称属性的场景中
2、除了线条、几何图形这种狭义上的对称,人物表情、动静之间的对比或呼应,都可以视为一种广义上的对称。
《中心广场的夜色》
此图摄于东莞行政中心广场,我直接利用了后者本身具有轴对称的特性进行构思,加上湖中倒影,加强了对称的形式感。
唐诗宋词中的留白
留白,可以说是中国诗词与中国山水画中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不仅让画面更简洁,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禅”的哲学意味。王维的诗便有这种特色,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山林,只用“人语响”来突显山林的空旷和安静,画面虽然没有出现人,却能让人感受到“人在深林中细语交谈”的情景。大量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从诗中得到的启发:
摄影是一种“减法”艺术,取景构图时,绝对不要让画面充斥太多的视觉元素,必须学会断舍离,给画面适当的留白,既有利于表现主体,又可以让画面布局更简洁,还可以让视觉上多一些“呼吸空间”,而不至于局促和压抑。
>>>>
【应用策略】
1、通过转变角度,尽量避开繁杂的背景;
2、利用浅景深,将不必要的事物虚化掉;
3、通过后期合理裁剪。
《格桑花》
用较低的机位进行仰拍,避开了混乱的杂草,用干净的蓝天作为背景。
以下这幅则使用了广义上的留白:
《小荷才露尖尖角》
面对满池的荷花,想要找个有趣的角度去表现它,确实不容易。我路过池边时,刚好看到一只蜻蜓立在一朵尚未绽放的荷苞上,立刻抓拍了下来。诗人杨万里早已给了我们现成的教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舍弃满池的荷花,只用一朵小荷的“尖角”作为拍摄主体,其余留白,避免拍出毫无特色、千遍一律的相片。
唐诗宋词中的色彩
诗可言画,画可入诗。在诗中加入“色彩”,可以使诗更有表现力、更有画面感,令人遐想。唐诗宋词中有关色彩的精彩诗句,不胜枚举。比如: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都使用了一组对比色:绿与红。对比色,也称作是补色,即在色相环(见下图)中互呈180度的两种颜色。在绘画和图形设计中,使用补色是重要技巧, 适当使用补色能在视觉上产生突出的效果。摄影作为视觉系的光影艺术,当然也离不开色彩的运用。
美术中的十二色相环 (注:上图源自维基百科)
在诗中得到的启发:
1、学会运用对比色(即补色),比如蓝色与橙色,绿色与红色,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2、学会使用冷色(绿、蓝、黑)与暖色(红、黄、橙)的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风雨夜归人》
这张相片是我在一个雨夜里随手抓拍的,虽然雨中人已经明显“跑焦”了,但我意外地发现,那恰到好处的“跑焦”正好可以表现路人在风雨归途中的匆忙。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很喜欢那雨后路面反射的七彩街灯,在慢快门作用下已经虚化成了油画的质感,与街灯相映成趣。
结语
唐诗宋词和摄影都是关于“美”的艺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拿来借鉴和学习。多欣赏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培养我们的“美感”,对我们学习摄影、提高审美意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以上便是本人在一些唐诗宋词中获得的有关摄影学习的小启发,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斧正。
文章的最后,再来欣赏一首意境和韵律都非常优美的唐诗,李商隐的经典之作《夜雨寄北》。
感谢大家的阅读。附上戴老师的字画一幅供大家欣赏。
大叔说:
学习手机摄影,在乎于“技”,也在乎“艺”。一味模仿别人,东施效颦去胡乱堆积后期特效是做不了高层次的摄影的。多阅读,多读好书。文学,天文,地理的书,多看一看,多走一走,才能积累人生阅历,提升一个人的文学涵养,故而才能用摄影设备创作出令人共鸣的摄影作品。感谢戴老师的启迪!
图文|戴德文
发布|玩转手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