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取景
在构图时,首先要对被设计进行研究,前后左右的移动拍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顺序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观察。可以绕着被摄体走一圈,从正面,侧面,背面俯视,仰视等,也可以是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典型的三分法构图,左边的人物与右边的数目达成了视觉重力上的均衡,两个点状的小红桶在大面积绿色中格外醒目,很好的突出了挑水人这个视觉中心。
当然,我走到几棵树,忠实作者变化了构图方式,采用斜线构图,并结合树木的曲线而红与绿,这组对比色让画面的中心点人物得到突出。
一个场景采用多种构图
在同一场景中,拍完一张或几张照片后,不要马上转身离开,不妨多看看周围,很多时候你可以找出更多样的构图,例如不同的构图形式,不同影调、不同的前景或背景等的照片。
额旗纳旗怪树林是很多拍摄者喜欢的拍摄对象,由于数百年前的战争河流改道,导致大片的胡杨林枯死。胡杨树是沙漠特有的树种,人们赞扬胡杨精神为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倒了1000年不朽,因此我们在表现这个场景时,就要去思考,去观察,然后采用不同的镜头和技术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里去拍摄,用影像来表达拍摄者内心的感受
站在沙丘上,俯拍怪树林的全景,着重用沙地上长长的胡杨的影子,表现其坚韧的性格,这是种不错的办法。
近距离拍摄的倒地胡杨,如同一个趴在妈妈身上哭泣的孩子。早上刚刚升起的太阳,照亮着孩子的整个头部,这使得它更显悲伤,观者不仅要想胡杨是不是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拥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呢?
初升的晨曦照在胡杨树上,仿佛他在张嘴呐喊。
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地面的一段枯木,面目狰狞。
黎明前使用超广角镜头进行的角度拍摄,强烈的透视感让怪叔叔们翩翩起舞,让我们看到他们精灵般的一面。
如上图表现的是群舞,下图则表现的是一颗独舞的护养。哭着的胡杨,树枝好似一根少女的辫子。心状照射的太阳则像辫子上扎着的美丽光环,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出胡杨树生动的形态。
作者找到了一颗有特点的胡杨树,在晚上用了三个小时的曝光拍摄而成。
光圈F8,快门速度三小时
养成实验的习惯
由于人的视觉与相机镜头的视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拍摄时不妨尝试多拍摄几次,然后通过相机显示屏回放,反复观察对比镜头中的效果,及时调整构图,尤其是在使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的时候,回放时要注意观察取景范围,透视关系,画面的虚实等这些常见的视觉因素。
阴天场景非常平淡,尝试用长焦镜头截取白桦树林的一个局部,然后用两次曝光的拍摄技法先虚后实,呈现出秋梦般的效果。。
研究拍摄结果
每次拍摄活动结束后,应将照片及时转存到电脑中进行放大浏览,若发现不喜欢或是认为拍得不好的照片,千万不要随手删除,对这类照片应该更仔细的分析拍摄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拍摄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学习构图的过程中,可以从构图的角度来对照片进行进一步分析。主要可以从主题,构图形式,被摄体位置,前景与背景处理,图案的运用,空间布局,色彩与影调等方面分析构图。
如果认为一张照片好,那就要清楚好在哪里,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让照片拍得更好,如果认为一张照片不好,那更要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如果再遇到相同的场景,要怎样才能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最好是能将总结出的问题与拍摄的经验做成笔记,这样才会有助于摄影水平的提高。
占据画面三分之二面积的地面是作者主要想表现得部分,作者将通向远方的一条路放在画面中心,让观者的视线随即走向远山,整个空间透视感瞬间加强,前景正好是一群穿过公路的羊群与路面形成的十字构图,整体效果显得宁静而安详,天空中的云朵投在大片草原上的阴影是画面色彩深浅斑斓,极富跃动感安静与变化,同村的景象让人视线留恋。
都采用了对角线构图的方式,但地面上的积雪余压满白雪的树脂混在一起是画面的空间感,显得较为缺乏,因此下次就应该寻找更合适的拍摄角度,避免这一问题再次发生。
再构图
作为一名摄影师,一定要有在构图的概念,这里的在构图是指后期的加工处理及相对于前期拍摄来说,在拍摄完成后对照片进行再次加工处理的过程,从而使画面更加完美,有时还可以修补拍摄中的不足,甚至变废为宝,这种后期加工包含剪裁和电脑修片等多方面的技巧,这里我们将着重讲解剪裁,有时一张完美的照片就是通过后期剪裁获得的。
摄影活动的环境大多数客观的,难免会有一些无法避免的因素影响到拍摄效果,需要在前期拍摄时,心中就带有“再构图”的想法,知道哪些不利因素是可以通过后期做再构图处理的,那些是可以被排除在画面之外的,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从容地按下快门,不必受环境的制约而留下遗憾。
后期在构图也有它的局限性,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或剪裁而变美,在构图只能作为一种摄影的辅助手段,不能过于依赖。
在同一场景拍摄的照片,上图是经过裁剪之前的照片,下图是裁剪后的照片,对比之后很明显存在效果差异,上图采用了广角镜头拍摄,画面感太平,主体不明确是张失败的照片。
通过裁剪后的下图不仅主体鲜明,而且局部层次感丰富,在暖色调的渲染下画意更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