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服务需求的快速升温可以追溯到2014年下半年,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从宏观层面看,由于中国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势头快速增长,直接推动大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在所谓的泛娱乐化产业环境上,对比欧美、日本、韩国,国内文化产业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例较小,文化产业的渗透率较低。
其次,从中观层面看,大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IP。现在的影视公司、大屏幕、移动互联……多屏合一的趋势愈益明显。追根溯源,产业核心就是IP。而IP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好的故事。因此,所有围绕IP创新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影视、剧本、漫画、游戏……载体虽然不同,其本质上必须紧扣一个好的故事作为商业价值的起点。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的IP?一般有经验的运作团队越来越注重通过前期的大数据对潜在的IP项目进行评估。
所谓的大数据就是在一个作品没有立项或开发生产之前,借助C2B概念去分析,去跟粉丝互动。看该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率、曾经被翻拍成影视剧的收视率和票房、作家自身的粉丝基础、演员对应的粉丝及互动情况……总的来说,就是看该IP能否打通所有屏幕的收视互动。
目前,活跃在IP交易上游的需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外的IP版权方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一般通过委托代*理销售,找到合适的买家。第二类是国内的需求方有特定的IP需求,想办法接触到国外的版权方。
相比之下,国外的版权方在考虑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会对合作公司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调研,其不仅要对合作公司的背景与实力进行实地考察,而且还需要对方提供已有的IP成功运营案例等能力证明。毕竟对于任何一个IP来说,不断放大IP价值,持续提升IP的价值空间才是版权方最迫切的需求。由此可见,相比成熟的大公司,借助这一轮IP热的风口想要快速获利的新成立文化公司能否拿到好的IP?其实机会还是比较小的。
另一方面,从IP开发的流程通道来判断,未来这个产业最迫切需求的核心人才往往是具备以下两类能力的人,其一,具备商业眼光的投资人;其二,专业操作型人才。前者出于对大方向的判断,几年前就开始囤积IP资源,他们并不懂专业落地问题,只是看准趋势,买买买,买过来再考虑跟下游的厂家合作;后者往往是IP项目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出于专业操作层面的经验,他们能快速判断一个IP作品会不会火,并且能够牵头各方面的资源执行该IP项目完整落地。
诚然,即使是通过前期良好运营、培育,到后期优质宣传、维护而形成的优秀IP也无法抵*制盗版带来的侵害。盗版给中国创意产业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上千亿元。盗版的损害,不仅造成企业利润损失,更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为了有效地防止盗版的发生,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创造时,必须树立“权利先于创造”的理念,建立起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一套完善可行的保护方案,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打造创意品牌。
生态玩家们的逻辑
随着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所谓IP大生态圈里面的玩家也越来越多。除了常规的图书、影视、游戏以外,还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各种外围生态玩家,比如:专门给大屏幕电影做广告植入的,后期从事宣发、营销、渠道的,专门从事影视衍生产品开发的,以及基于原著进行动漫改编的各种专业服务外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