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春市教育局通报多起在校教师有偿补课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媒体调查发现,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禁止在校教师有偿补课,但部分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仍顶风而上,有的教师补一假期课的违规收入“够买一台轿车了”。工作专班在调查一家培训机构时,遭遇多名家长拦门。家长谎称“无偿补课”也是专班在检查中遭遇的新难题,甚至有家长主动组织在校教师补课。(12月25日 新华社)
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近20年来,为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减负令、禁补令,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没能彻底减下来,各地补课之风依然盛行:成绩差的学生补,成绩好的学生也补;有的是自愿补,有的是被迫补,补课现象几近“疯狂”。
谈到有偿补课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人们总会把矛头指向学校和教师,指责学校不遵循教育规律,指责教师存在师德问题。殊不知,教师心中虽有几多期许,也有几多无奈。
第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和社会仍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业绩,使得学校和老师不得不采用“时间战术”“题海战术”等手段提高学科考试分数、学校升学指数,以迎合家庭的需求,赢取社会的赞誉。
第二,校外培训机构盛行,让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不少老师认为,既然校外培训机构可以补,他们为什么不能补,自己比培训机构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哪些方面薄弱,哪些方面能力欠缺,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他们心中更有数。
第三,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升学看作子女的唯一出路。为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为了子女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不惜花钱请老师做家教、送子女进各种补习班。面对家长的渴求、培训机构的邀请,尤其是在金钱的利诱下,一些老师开始了违规补课。
补课之风盛行,让本该休息放松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也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偏离了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正常轨道。要彻底纠正和治理有偿补课行为,还得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改革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机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彻底转变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全面取消中小学“名校”,改革招生和评价机制,坚持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只有“名校”真正取消了,“择校热”降温了,招生考试和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了,才能真正遏制学校和教师的补课行为。
二是全面规范、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切实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督查,严格审批程序,严格责任追究,严格培训项目,严禁雇佣学校教师开展“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补习行为发生。
三是加强教育宣传,切实转变家庭和社会的“育才”观念。各地各校应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教育规律、儿童成长规律、“减负”政策等宣传,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方式,向家庭和社会广泛宣传现代育人理念,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与学校老师有效配合,科学培养孩子。
同时,相关部门及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技能;要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有偿补课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教师违规开办学科文化培训班、利用节假日恶补文化科目等行为,从严从重追究违规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