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的一些父母为了孩子学校的家长群而烦恼,“家长退群”一时成热门话题。如今,有教师表示也很想“退群”,他们也有委屈,也有苦恼。对于教师的这种“退群”心态,有人斥责其“不负责任”。在笔者看来,教师的“退群”心态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一是家长群承担的任务太重。创建家长群的初衷在于,加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但在实际运行中,家长群的功能严重异化,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成了学校的工作群。班级与家长有关的情况在家长群里互通,很多与家长无关的工作也要在群里发布,如防疫要求、创卫要求、扶贫工作、教育均衡、营养午餐、扫黑除恶、文明礼仪等,家长不仅每天要在群里多次打卡,多次回复老师的信息,还要根据老师和学校的要求承担一些社会事务。与此同时,老师要不断地发布信息,接收信息,截图下载,归类保存。对于没有完成的,还要不断催收。
二是家校沟通困难太多。不少教师认为,建群后家校沟通会更加方便快捷,但实际情况却是困难重重。如今的学生家长,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拈过拿错能力强,维权意识浓,教师说话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沟通障碍。加之群内成员社会结构复杂,年龄跨度大,性格各异,作息时间有早有晚,文化知识水平有高有低,采用的教育管理方法各不相同,对家校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一,给家校沟通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会引发矛盾与冲突。
三是家校矛盾解决太难。解决家校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太少,难度较大。有的家长得理不饶人,一旦发现教师言行上的过错,就紧抓不放,要么上告教育行政部门,要么在网络发布,试图借助舆论的力量。有时明明是家长错了,教师却没有办法。相反,教师的言行错误一旦坐实,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往往对教师提格处理,加重处罚。就现实来看,家长与教师一旦产生矛盾,被追责的往往是教师。
因此,教师想“退群”,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有太多的委屈和无奈。如果社会、政府、学校、家长、舆论无视教师的委屈与无奈,一味对教师进行谴责与处罚,缺乏必要的心理安抚,不但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也不利于家校共育良好教育局面的形成。对于教师的退群心态,社会、政府、学校须高度重视。
首先,要厘清家长群的职责。要防止“家长退群”“教师厌群”,必须厘清家长群的职责,防止家长群功能异化:既不能让家长群变成“夸夸群”“点赞群”“买卖群”,也不能变成学校、教师布置工作的“工作群”“作业群”。家长群是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信息群”“智慧群”,其他与此无关的信息都不应该在家长群发布。
其次,要提高家长、教师的沟通水平。家长群引发家校矛盾,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水平不高、缺乏换位思考有很大关系。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不断提高家长的沟通水平,提高家长对教育、教师的理解能力。同时,学校要持续开展师德教育和教育艺术培训,提高班主任对家校关系的认识。面对家校矛盾,教师要将自己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动化解家校矛盾。
再次,要畅通教师申诉渠道。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解决家校矛盾冲突的制度机制,畅通教师申诉渠道。家校之间出现矛盾冲突,不能不论青红皂白一味追究教师的责任,或无限放大教师的责任,也不能无条件满足家长的要求,加重对教师的处罚。处理此类问题,要区分教师的无心之过与有意为之,还要区别对待屡教不改与经验不足。同时,还要畅通教师申诉渠道,允许教师申诉,对于被冤枉的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大胆为其撑腰。
家长要退群,教师也想退群,表面看矛盾尖锐,但不是不可调和。家长和教师之间不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还有共同的目标——把学生(孩子)教育好。因此,只要厘清家校责任边界,提高家校沟通能力,彼此自重自律,相互尊重,家长群即可焕发出强大的育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