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先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近日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做“大先生”,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需要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需要一流的“大先生”,这也是建成一流大学的根基。

习近平在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教师不仅要传道,还要授业解惑;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真理的播种者,还要成为灵魂的塑造者、思想的缔造者,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素质、有品行的大先生。这四点要求,既是全国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各地党委政府当履行的责任。

有知识。这是对高校教师的首要要求。学高为师,没有专业的知识打底,很难成为合格的教师。“知识”是学来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得来的,也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学”是有知识的前提,是有大知识的保障,是育好人的“压舱石”。然而,“知识”不仅是名词,更是“动词”,需要教师努力学习、善于读书、勤于求“知”、努力扩“识”、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求。

有道德。这是教师能育人、育好人的前提。“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格的教师”首先当是“道德的合格者”,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有素质。这是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导航仪。知识、道德都是内敛的,而素质则是外放的,是教师精神风貌的外显,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鉴,可模仿,包括教师专业的学科知识、渊博的社会通识、优雅的举止谈吐、远大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高超的育人技巧、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等,是教师一生都要修炼的基本功。。

有品行。这是高校教师特有的形象标签、文化标签、精神标签。“品”即“师品”,“行”即“师行”。高校教师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一面镜子,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都要深思熟虑,要时时加强身份认同,严格约束自己,守好底线,不触碰红线。

大先生”需要高校教师严格自律、自修、自炼、自学,有愚公移山的毅力,有关公刮骨疗毒的勇气,自我手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真正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的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根基  根基词条  一流  一流词条  先生  先生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