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要求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引导家长支持和保障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
安徽省推出布置家庭作业举措,通过引导家长支持和保障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给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补时”“增量”,旨在巩固学校体育教学成果,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这个举措若能落地实施,将会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道“幸福大餐”。
但是,学生在家时间是个固定值,将体育纳入学生家庭作业“菜单”,会对既有家庭作业构成“威胁”,也意味原有家庭作业格局将被打破,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观念冲突,学生时间、精力的分配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阻力、困难,都会接踵而至。基于此,笔者认为,要确保此项政策走深走实,最要紧的是要迈过“四道坎”。
一是思想认识“坎”。目前,尽管体育已经进入中考,且有分值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体育课的“副”字标识仍没有去掉:体育课兼职兼任现象突出,“放羊”式体育课及体育课被挤占、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学校体育尚不能正常开展,将体育作业落实到“家”,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能不能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体育家庭作业能不能与语数外等学科享受同等待遇,取决于学校、家庭及社会。为此,学校、家长乃至社会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落脚点,切实去掉体育课头上的“副”字,把学校体育抓实抓好。
二是学科均衡“坎”。客观地说,一个小时的体育家庭作业,是对既有家庭作业的严重“侵犯”。即使各学科教师都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也需要沟通协调,以实现学科间“互不侵犯”、合作多赢。对此,学校要相机而动,建立机制,做好各学科之间的“加减法”,提高家庭作业设计的水平,增强作业训练精准度,统筹各学科家庭作业强度、数量,确保体育家庭作业均衡到“家”,保证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精力做好体育家庭作业。
三是科学设计“坎”。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是项技术活,需要专业教师、专业设计。为此,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设计体育家庭作业,要依据课标课本,按照教学进度,综合家庭体育锻炼的项目类型、技能方法、运动强度、时间长度以及学生年龄、性别等特点,科学合理设置体育家庭作业,为学生提供“指导手册”,为家长开具“陪练”“说明书”。
四是家校合作“坎”。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体育家庭作业,家长还有一些误读误解:有的家长把孩子家庭“碎片化”体育锻炼等同于体育家庭作业;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家孩子身体强壮,做不做体育家庭作业无所谓;有的家长还打着“弯道超车”的“小九九”——别人家孩子完成体育家庭作业时,让自家孩子“恶补”文化课……教师布置了体育家庭作业,学生能不能按要求完成,全靠家长“一张嘴”“一双腿”。因此,学校体育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方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销”体育家庭作业,教会“陪练”方法,提高家校合作水平,使体育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家庭作业“菜单”上的一道“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