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求全省各地对照清单,认真抓好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减负清单包括:未经县级以上党委批准,不得组织全域性的进校实地督查检查考核活动;不得以调研指导、强化监督、专项行动、一票否决等方式,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未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同意,不得开展各种“小手牵大手”活动,不得要求教师参加各类社会性评比、知识竞赛、文艺汇演、主题征文、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活动。(11月21日 新华视点)
为学校和老师减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许多地方为此开出了减负清单。在笔者看来,为教师减负,应该开清单,但不能止于开清单。开减负清单只是明确了减负的方向和重点,将清单所列事项“清零”,才是减负应该达到的效果。
减负清单能否“清零”,取决于县级以上党委及教育部门。这两个关口守住了,与学校教育关联性不大的工作,特别是那些与教学无关的工作,就不能进入校园,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就可以减下来。可以说,县级以上党委和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是减负的“把关人”,决定着减负的成效。
可以肯定的是,在批准或同意某项工作或活动进校园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甚至是棘手的问题。凡事都可从娃娃抓起,不管哪项工作进校园,似乎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为了某项工作或活动顺利进校园,有的部门不仅反复阐述重要性,而且不断强调必要性——如果此项工作不进校园,不仅影响此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开展,还会影响本地区年终的综合考核与排名。
因为事关全局,县级以上党委和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会陷入两难的选择:从全局考量,应该批准或同意;从为教师减负的角度考虑,不应批准或同意。无论哪个部门,都应该有大局观和全局观,但是如果始终坚持大局思维,关口就会失守,减负清单就会成为“轻单”。
“把关人”的立场决定着减负的走向,只有坚持教师和教育立场,“把关人”才能首先考虑教师的利益、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是否批准或同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