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感恩教育不能教条化

近日,一段网传视频显示,两排身着红色外套的学生站在乐至中学的校门口,以90度鞠躬及口头问候等方式迎接教师开车入校。此举引发网友热议。对此,乐至县教育和体育局通过公众号“乐至教育”发布情况说明称,2020年10月9日以来,乐至中学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食堂、宿舍、校门等多个点位。校门点位侧重于问候师生及来访者,在活动中,有学生自愿鞠躬问好,有学生语言表达问好,各小组表达问候方式不同。针对网友的疑问,县教体局已督促学校优化活动方案,规范教育行为。(11月18日 新京报)

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问声早,是传统美德,也是基本礼仪。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是学生礼仪素养的体现,是礼仪教育成果的展现。

在一些学校,校长带着老师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并问好,这是最生动且有效的礼仪教育场景,可以产生示范效应,起到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在校门口列队迎接老师并问好,既是礼仪教育,也是感恩教育。但是,要求学生以90度鞠躬及口头问候等方式迎接教师开车入校,则显得教条化、机械化。一则,要求学生以90度鞠躬,过于强调形式,导致感恩教育形式化;二则,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礼尚往来,学生向老师鞠躬问好,老师没有“回礼”,是一种不良的示范。

实际上,类似的感恩教育体验活动并不少见:组织学生在操场上为家长洗脚;组织学生跪在操场上给父母磕头;在成人仪式上,要求男生单膝下跪,为妈妈戴上一枚钻石戒指……这些教育情境虽然很有创意,场面震撼,仪式感强,但表演的成分太重、太浓,最终导致感恩教育沦为形式主义。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对于孩子来说,会“感恩”尤为重要。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教育没有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感恩教育亦是如此,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常怀感恩之心。

开展感恩教育,组织体验活动,既要常态化、立体化,又要情境化。情境创设要有创意,但不能过度雕饰;要有仪式感,但不能仪式化;要有意思,但不能无趣。感恩教育不仅要外化于行,更要内化于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感恩教育不能教条化  教条化  教条化词条  感恩  感恩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