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都高度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采用多样化的设备设施,用物质打造文化。其实,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教育要素,都是可被利用的教育资源。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有其必要性,但是,少数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重面子、轻里子——不惜重金,在校园里建设吸睛却缺乏文化含量且与环境文化及教育资源不搭界的建筑设施,使得美其名曰的校园物质文化很“没文化”。
以校训石为例,部分学校为了让学生将校训深深刻在脑海里,会把校训刻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校训石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需要,但是,换一任校长就换一块校训石,或者把校训石挪个位置,这种做法显然欠考虑。
再以假山为例。从美化校园的角度,在校园里造一座假山,本不会受到质疑。但是,有些学校的假山占地面积过大,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有些学校的假山占地面积虽不大,但十分豪华,在落差超过10米的瀑布旁建造亭台,让师生欣赏假山的同时还能听到瀑布的流水声。瀑布声掩盖了学生的嬉戏声,这样的“环境文化”也是缺乏“文化”的。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但绝非大手笔地支出经费那么简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美观,但不能任性而为。让校园“环境文化”有“文化”,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首先,思想观念要正确,打造校园环境文化的目的是育人,如果夹杂了其他目的,势必会让环境文化建设跑偏;其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多听取师生的意见,要对环境文化的价值及文化育人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再次,要重视环境文化要素的使用,配备设备设施不考虑文化意义,而是利用大笔资金换得一“物”,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校园环境不仅是让师生感知的物质存在,也是最能引发师生思考的文化存在。如何让校园“环境文化”发挥文化价值,是学校建设过程中需要谨慎而行的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