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都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定严格系统的管理制度,将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管理范畴,对教师的工作时间与空间进行全覆盖。过于“精打细算”的管理方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挤占了教师自我研修的时间,抑制了其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其一,“精打细算”的管理让常规的教学活动复杂化。以教师间相互听课为例。听课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大多数教师能自觉完成。但是,有些学校却制定了过于细致的管理考核细则:不顾教师实际,一刀切地规定全体教师每学期要完成的听课数量;每听一节课,教师都要对听课现场进行拍照,还要准备规范格式的听课笔记及评课材料,并上传至学校公务群。准备材料的时间远远超过听课课时,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听课这一基本教学活动不受待见。
其二,“精打细算”的管理加重了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学校的编制设置往往一个萝卜一个坑,精打细算的管理会催生出大量的额外工作,教师不得不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的繁杂事务中:每上一节课都要在教学平台上填写各种课堂教学信息,经常性地填写各种调查问卷和统计表……这些可有可无的工作内容,挤占了教师有效的教学时间,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了教师的生活质量。
其三,“精打细算”的管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事无巨细的管理势必催生出庞大的管理队伍和职能部门。校级领导“一正五六副”,教务、学工、总务等部门的干部“一正三四副”,成为很多学校的“标配”。学校干部队伍冗杂,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例如,一所学校只有200多教职工,仅在纪律督查方面就设有纪检室、督导室、督查办等处室。各个处室职能界限不清,在履行职责时经常“撞车”。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不断增加,但工作效率却未能同步提升。
其四,“精打细算”的管理让管理育人的功能大打折扣。管理包括“管”和“理”两个层面,“精打细算”让管理只聚焦于“管”,难以在“理”的层面反思、总结、提升。有些干部的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将工作重心放在发通知、收材料、做材料上,致使管理育人的功能大打折扣。
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为了适应“精打细算”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工作重心势必会发生偏移,进而导致很多教育的本源问题被淡化。为此,必须减少“精打细算”的管理对教育发展的制约,让教育管理回归教育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