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国大部分省市已发布返校公告,中小学校将分批次、错峰开学。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校校长、教师认为“最长寒假”耽误了太多教学任务,复学后就要赶时间、抢进度,“补时”“增负”天经地义。对此,不少家长也持支持态度。
推迟开学确实导致学期时长“缩水”。虽然学校按照要求开展了线上学科教学、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线上线下教学难以同质,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缺损在所难免。开学后,通过评估和综合研判,按照“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谁缺给谁补”的原则进行教学衔接安排,在此基础上再开始新课教学,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也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以减少教学损失为借口,教学衔接以后还大量“补时”,不仅违反规范办学行为及“减负三十条”相关要求,也无益于疫情防控,对提升办学品质、优化教育生态也是“减分”“帮倒忙”。
因此,有关部门及学校一定要警惕这种方向上的错误,规范办学行为,严禁“超时”“加量”“抢跑”,继续推进中小学生“减负”,确保疫情防控和学生健康成长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
首先,要优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教育评价指挥棒。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指挥、引领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去分数化发展教育。就学校学科教学评价而言,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教学评价惯性做法,推行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要素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估,为改善教学提供评价支持。要全面取消中小学普通年级排位、排名取向的区域内统考、会考、抽考及“唯锦标”类的学科竞赛,让广大教师潜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期末考试命题应去选拔性,严禁超高、超宽、超标,回归课标、课本及学业评价的本义。疫情防控形势下,只有指挥得当,中小学师生方能轻灵前行,学校才能健康发展。
其次,借疫情防控之力,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目前,校园疫情防控并不是教育人的“独角戏”,而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领导下的多部门联动“大合唱”。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是各有关部门守好疫情防控“一亩三分地”的前提。相反,没经指挥部批准,违反相关规定任性胡来“超时”“加量”“抢跑”,将加重如卫生健康专员等有关部门人员校园疫情防控的成本、风险和压力,也有违疫情防控的纪律规范。校园疫情防控,各部门在明确自己职责要求的同时,还要了解国家规范办学行为及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要求,提醒学校做好规范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课程开足开齐开好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校园疫情防控不因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出现疏漏失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疫情防控领导机关规格高、工作纪律严,要以行政权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落实国家规定,履行防控责任,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学校要强化纪律意识、规范意识,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规范办学行为,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额外增加师生负担。
再次,进一步优化教师负担结构,为中小学生减负赋能。“能力不够,时间来凑”,中小学生加班加点、海量刷题、频繁考试,导致课业负担过重,与教师素养能力欠缺不无关联。中小学生减负,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学校要用好学生在校时间刚性管控及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政策红利,调整教师负担结构,加强教师培训,为中小学生减负立德赋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腾退出来的时间精力,学思结合、研训结合,有效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减负奠定素养能力基础。
最后,要强化复学后线上教学活动的引导和监管,防止出现“线上增负”。线上教学为教师学科课程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经过疫情期间的实践,广大教师线上教学理念、技术、方法都日臻成熟。但线上教学在带来教学技术革命的同时,无疑也会给线上“增负”带来可能,教师晚上10点催作业被举报就是违规“增负”的负面案例。基于此,有关部门、学校要警惕可能出现的“线上增负”,采取适当方式提醒和规范复学后师生的线上互动行为,防止“线上增负”发生。教师要祛除教育焦虑,规范使用线上教学平台资源,自觉抵制“线上晚自习”“线上补课”等“线上增负”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健康发展集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