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笔者观察发现,一些乡村学校校长在办学上投入时间精力较多,但是较少关注学校以外的乡村事务。乡村校长虽然没有干预乡村社会治理的义务和权利,但作为乡村发展生态当中最重要的文化因子,仅仅办好学校里的事,显然不能实现其价值,乡村校长应主动参与乡村社会建设。乡贤,应该成为乡村校长的应有追求。
乡贤,普遍指志在服务乡里、报效桑梓的有德之士。在现代乡村治理中,乡贤在涵育乡村新风、传承中华文明、化解乡村矛盾冲突、建立乡情纽带、凝集乡村力量、培养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乡村社会发展生态等方面作用不可或缺。
在目前的乡村社会结构当中,有文化的乡村“精英”大都流向了城市,造成乡村社会“准乡贤”储备严重不足。而乡村校长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乡村,既有文化,又有一定影响力,是乡村文化引领的潜力股,是再合适不过的“准乡贤”人选。因此,乡村校长成为乡贤,既有现实需要,也有现实可能性。当然,乡村校长要想成为造福乡里的乡贤,还需要做一些必要的积累、修炼、储备。
一是修炼品行修养。乡贤之“贤”,核心在于品行修养。乡村校长要把热爱乡村、造福乡里确立为基本情感基调,在为人师表的品行修养基础上,通过读书学习、自省自律、躬行实践、积德行善、自然陶冶的方法修炼自己的品行修养。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社会里,乡村学校校长的好品行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既能“说出来”让人听清楚,更要“做出来”给人看明白。
二是优化才学结构。乡村校长是村民眼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也仅仅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能力结构指向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若作为乡贤服务村民、造福乡里,可能还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有乡贤追求的乡村校长要增强自己的学习实践力,通过自学完善,向乡村贤能学习、实践摸索、体验体悟,不断充实自己在“三农”政策、新型现代农业管理、乡村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优化自己的才学结构。
三是积累自己的威信声望。乡村校长要在长期与村民相处的过程中,真诚待人,踏实办事,通过持之以恒地诚心办事、公道办事,服务引领村民,获得村民的认可,累积自己的威信声望。
四是主动融入乡村治理大格局。乡村校长要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治理大格局,通过自己的道德示范和文化引领为乡村治理、建设服务。乡村校长要理顺与村两委在乡村治理中的关系,在国家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将德治、智治、法治融为一体,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