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该不该学拼音?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都不再开设拼音课程。但是,有的父母,自身高学历,披挂上阵教孩子学拼音小菜一碟;有的下载APP,寓教于乐,把拼音融入游戏;有的报名“幼小衔接”,孩子正儿八经跟着老师学……近日,某培训机构试水拼音课程,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可见需求之高。(1月5日 人民日报)
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教育的发展,非但没有减弱,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不输在起路线上”的观点论断、教育焦虑的逐步提前、应试教育压力的逐层下压,导致幼儿园学拼音、学汉字、学数字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幼儿园学拼音现象采取紧急刹车,并非易事。只有立即制动、全面监控、综合治理,才能见实效。
一、设置办学“斑马线”。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杜绝幼儿园“小学化”。通知指出:对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文件从幼儿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三个层面,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并以专项治理为起点,建立长效治理体系,全面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实际上,这是为基础教育办学行为设置的“斑马线”,向幼儿园、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办学主体明确教育的“红线”。“斑马线”是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起点,也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明确“斑马线”之后,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很有必要,让幼儿园、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对规则心生敬畏,让监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有法可依,让制度成为推进教育治理工作的抓手,成为贯彻落实教育决策的利剑,从而保证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设置学前教育办学“斑马线”,应坚持统一性与整体性原则,保证公办民办步调一致,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同步实施,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机构双向发力,让办学“斑马线”真正成为教育的“警示线”,规范办学的“安全线”。
二、坚持小学零起点。幼儿园的出口对接小学的入口,幼儿园学拼音,实质上是满足小学教育的需要,小学的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幼儿园学拼音屡禁不止,原因还在小学教育。学拼音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显示出阶段性的发展优势,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园学拼音的教育导向,并坚定了家长让孩子提前学拼音的教育决策。
要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必须从源头治理,全面坚持小学零起点教学,改进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方式,特别是教育评价方式,严格规范作业布置与考试行为,让没有提前学拼音的孩子不仅能跟上进度,而且能够激发潜力与优势,使其轻松度过小学入学适应期,消除因为拼音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三、消除家长焦虑症。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家长的观念与意识是治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社会竞争的压力,中考高考的残酷,让每一位家长都难以淡定、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教育,幼儿园学拼音折射的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严重焦虑。消除家长的焦虑,需要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个体差异和天性,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把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与发展观。这不仅需要幼儿园、学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更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监管防护网。幼儿园点多面广,小学化问题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仅靠一纸文件、一次治理、一次检查,很难保证治理工作的常态化,这就需要将治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平时,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监管机制。2019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推进幼儿园督学责任区建设,实施幼儿园责任督学全覆盖,将幼儿园纳入挂牌督导的范畴,为幼儿园小学化治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保障。幼儿园督学责任区应将小学化治理工作作为经常性督导的重要事项,责任督学通过随机性督导,发现真问题,督促幼儿园将功夫做在平时,严格规范办园行为,坚决落实国家教育决策,杜绝违规办学行为,消除幼儿园小学化的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