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体育老师因晒出了他“卑微”的聊天记录而走红网络。有网友说,本应该是体质最好的那个,最后却经常被“生病”。12月26日 扬子晚报)
人们经常以“数学课是体育老师教的”来调侃他人,但在现实教育生活中鲜有耳闻。相反,“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却并不稀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老师奇缺,常常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体育课也堂而皇之地变成了语文课或是数学课。期末考试临近,体育老师“被生病”现象更是成为常态,各科老师为了赶进度,抢占复习时间,体育课便成了牺牲品。
无论是“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还是体育老师“被生病”,都折射了同样一个问题,即诸多中小学校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成为常态。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体育是“五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现象广泛存在。体育课程无关考试成绩,无关考核评价,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低下。虽然体育已经完全被纳入中考考核,但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的内容也仅仅限于中考测试项目,初中毕业年级才开始重视体育,对学生进行突击式训练,生动活泼的体育工作也演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超强度的体育训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
体育老师“被生病反映了文化课老师的“积极主动”,但这样的主动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老师“被生病”实质是应试教育机制的现实反映,暴露出学校对体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是对体育工作虚假重视的体现。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提出,教育精神中应以“体育”为骨干;德智体三育中,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知识、考试、成绩是阶段性的,而强健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各中小学校应将体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这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