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8年度上海市初中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引发多方关注。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真实、科学,样本做到了全覆盖,上海全市645所公办和民办初中的62591名九年级学生参加了学科测试和问卷调查;1140名校长(含分管教学副校长)、12152名教师分别参加了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相关学生家长参加了问卷调查。这一基于全样本的大数据评价结果显示,校外学科补习的作用被高估,语数外三门学科的课外补习,对学习提升的作用分别只有0.6%、2.0%、2.2%。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意识觉醒,其对子女教育的精力、物力投入越来越多,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大量投入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原本是既利于学校发展,又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好事。学校、教师如果借此契机,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以正确导向促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必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但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及时跟进和把握教育舆论话语主导权,导致课外补习班、校外辅导班等培训机构趁虚而入,夸大宣传,以类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违背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的口号,轮番对家长展开心理攻势。
在这些论调下,部分家长的危机感、竞争意识被过度激发,进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抢跑意识”。他们不再满足甚至怀疑学校教师在课堂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转而将目光由校内转向校外,给孩子设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两条并行的学习路径。
在这种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被裹挟其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涌入补习班、辅导班。教育焦虑在家长之间迅速蔓延开来,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导致成绩出现徘徊、停滞甚至下滑,这样的结果又促使家长坚定了其送孩子上辅导班的信念,使学生陷入“成绩差—补习—成绩差”的反复之中。实际上,这种做法徒增家庭经济负担和学生课业负担,对于提高孩子成绩可能并无实际效果。
这样的局面,固然与家长的短视浅见、急功近利有直接关系,但也与学校、教师面对培训机构、辅导班的夸大宣传选择沉默、隐忍不无关联。
上海市教委公布的2018年度上海市初中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刺破了多年来靠不实宣传精心打造起来的关于培训班、补习班神奇功效的肥皂泡,也击碎了一些家长试图借补习班实现“弯道超车”,让孩子脱颖而出的“英才梦”。
因此,学校、教师有必要、有义务更有能力适时适度进行教育舆论引导,以专业教育机构、专业教育人员的特殊身份,牢牢把握教育话语主动权,引导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科学理智的教育氛围,积极主动地发声,回应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合理关切。学校还应坚定职业自信、能力自信,引导家庭、社会合理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和辅助,引导学生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少走弯路,不做无用功。此外,学校、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观念,主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满足学生、家庭、社会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