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12345网站收到一份来自家长的诉求件。该家长认为,在网络便捷的现代社会,“家访”已经没有必要。硬性规定“家访”是“一刀切”,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福州市教育局回应称,“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月4日福州晚报)
2014年,福州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学校原则上每三年对学生进行一次普访,家访情况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和教师年度绩效考评范围。2019年9月,福州市又出台了《福州市中小学家访工作规定(暂行)》,要求每名学生家庭每学年至少接受2次家访,包括入户式1次、“一对一约见”1次。由此看来,该家长未必真的反对家访,而是反对“一刀切”。
教师家访的目的是沟通信息、交流看法,加强家校合作,做好教育工作。家访不是任务,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硬性规定家访有点本末倒置。
如今,城市学校的学生居住地分散,师生不一定住同一个片区。而且大部分小区设有门禁,登门家访很困难。有时候,教师还得跨城家访。再者,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接待家访教师。
为此,家访也顺时而变。新型的社交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实地走访,教师和家长开始“隔空”交流。比起线上沟通,教师和家长之间面对面地交谈显得更加真诚,聊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但不必无差异地要求教师每生必访、访必入户。对教师来说,应该根据条件和实际需要,个性化地开展家访,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针对特殊学生群体,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增加入户家访的频次。例如,福州出台的《规定》就强调,学校应增加对学困生、辍学生、单亲和遗孤学生、生理心理残障疾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生入户家访的频次。
总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生制宜地选择沟通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并行,因情而定,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