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教育部将出台新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清理出教师系列。(9月24日北京日报)
一流的高校离不开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的教师。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理应有一大批优秀的“师者”在本科教育的课堂上挥洒汗水、激扬文字,用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技艺为本科生筑梦、引路。
然而,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在现实的本科教育中屡屡“碰壁”:有的教授没有坚守教书育人的岗位,忙着去各地讲课,甚至为了职级晋升忘记教书育人的初衷;有的教授热衷于指导研究生,一门心思沉浸在教育科研中,让教学的责任田“杂草丛生”。
为此,各地教育管理部门要求高校把“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招聘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并将“教授走上本科课堂的讲台,为本科学生讲课”作为教学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但即便有上述规定,有的大学教授仍然不能准时走入大学本科生的课堂。
教育部拟出台新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清理出教师系列。”这是对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们的当头棒喝,是对本科教育的制度性补偿。要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除了出台禁令,还需要追本溯源,从源头杜绝这一现象。
教授不能立足课堂、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有的大学教授知名度较高,往往兼任某学科带头人、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等职务,经常去外地讲学,忙碌不堪,耽误给本科生上课也是身不由己;第二,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教授级别的晋升和业绩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上,弱化了课堂教学,因此大学教授们给本科生上课的热情不高;第三,个别教授学术造诣高,花费大量精力给本科生上课,在客观上浪费了教育资源。
教授“3年不上课将被清理”,这一制度的出台涉及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需出台一系列具体、操作性强的配套细则。例如,在晋级和奖励方面加大课堂教学的权重,让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受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此外,还需加大高校内部的改革,让知名度较高的教授们既能给本科生上好课,也能在学术上多交流。
当然,将出台的禁令也不能“一刀切”。教育部门要认真甄别某些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保障他们能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重视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教授“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被清理出教师系列”是为国家本科教育“培基固本”的重要举措。高校的教授们无论名气多大、荣誉多高,都要坚守课堂,潜心教书育人,唯此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