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是近些年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模式,其本意是父母与老师共同发力,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叠加的正向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许多父母觉得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应尽之责,凭什么再让家长受“二茬罪”,这俨然是老师和学校的“懒政”。老师也满腹委屈,认为学校教育不可能24小时跟进,要求家长帮助完成和批改家庭作业,既是家校共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本应成为最好的伙伴,现如今却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形同陌路,甚至互相指责。所有矛盾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症结——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校没有对接好。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家校的“无缝”对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首先,对教育的认知必须对接好。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极易陷入传统认知当中,即老师负责传授知识,家长司职生活起居。这样的分工乍看似乎不无道理,但将家校割裂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对家校合作模式的掣肘。“家校同心,其利断金”,作为主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效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道还是授业、解惑,均离不开家庭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对作业的处理必须对接好。适度的作业,不仅能够通过“温故”达到“知新”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查漏”找准“补缺”位点。这是家长和老师必备的共识。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处理方式,不仅影响老师后续的教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学习效果。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作业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老师布置作业时,在精选的基础上,不妨添加一些“额外”说明,如添加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以便让家长了解作业的量是否合适;添加相应的难度说明,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处于什么水平。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应努力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缺位”要求家长不能视而不见,“不越位”则要求家长切勿用力过猛:不过度指责孩子,拿钢的标准要求“铁”;不“抢”老师的工作,不试图替老师讲解孩子作业中的错误。
再次,家校沟通必须对接好。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形成家校合力的前提。囿于种种原因,家校沟通依然存在许多状况,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家校合力”。被动中沟通,让家校合作陷入“任务型”冷淡;“风雨”后沟通,让家校合作丧失了应有的和谐;功利型沟通,把家校合作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现代科技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只要做到思想上重视、形式上轻视、内容上近视、目标上远视,就一定能够让沟通实现从“有效”到“优效”的华丽转身。为了孩子成才这一共同目标,家庭和学校必须相互配合对接好,才能产生“1+1>2”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