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结束,学校会对教师一学期的工作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以表扬先进,勉励后进。
近日,一位教师朋友对所在学校考核不合理的吐槽,既令人深思,又令人担忧。原来,他们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部分成绩不是根据量化目标考核确定,而是由全体教师以无记名打分方式确定,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引发了不少教师的质疑和不满。
教师质疑集中在“职业道德”和“值班情况”两项。其中“职业道德”一项在千分制(考核成绩满分1000分)考核中赋分30分,不规定打分上、下限,完全交由全体教师无记名打分,以平均分作为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的考核得分。“值班情况”的考核也是如此,赋分少一些,是20分。
令人吃惊的是,有人竟然给部分同事“职业道德”打了0分。当事教师反思自己一学期的工作,“既没有违反校纪国法,也没有因为任何原因受到过学校的批评或处理,也没有被学生、家长投诉”,他情绪激动地说:“只因有人打了0分,导致我最终没有拿到30分的满分成绩。”更令他烦恼的是,自己内心虽然严重不满,却不敢公开表达出来,怕就此得罪更多的同事,下次打分时吃到更多的0分。
对此,学校的解释是,考核中的项目成绩不能人人拿满分(不然拉不开分),领导直接打分又会激发矛盾,甚至引发上访、告状,所以只能采用类似无记名投票的“民主方式”,不设定上、下限,由大家共同评定。如果谁认为结果不合理,成绩有问题,那么,去问“大家”吧。
上述打分无底线、投票无原则的做法,在基层学校并不少见。在处理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等具体事务时,面对条件相当的几个竞争对手,管理者为避免得罪存在利益竞争的当事人,常常怀揣着既有的制度、办法装糊涂,采用全员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大家一起来票决,以民主投票或大家一起来打分的方式确定结果,把本该按部门制度、依单位方案考核评定的事项交给大家决定。
考核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有理有据,考核成绩应参照评价指标量化得来,得分有参照,扣分有依据,得出的成绩才能令人信服,考核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考核评价中重大事项不讲条件地交由大家无限制票决的做法看似民主,实际上是披着民主外衣的“伪民主”,掩盖了领导者怕担责、不担责的事实,本质上是管理者责任担当的缺失,危害性极大。
首先,不利于激励先进。因为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缺乏统一的打分依据,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大打折扣,导致考核结果严重脱离考核对象的工作实绩。真正能力强、业绩优的教师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这可能会阻断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正常通道,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影响个人成长。
其次,不能有效鞭策后进。打分无底线、投票无原则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实现对后进者的有效鞭策。这种方式受个人主观情感好恶和关系亲疏左右,容易将教师努力方向引向有个好人缘和赢得更多人的支持,而不是如何更好地做好岗位工作、如何推动学校进步和集体发展。这会使投机钻营的人“曲径通幽”,得到正常渠道不可能得到的实际好处。如此,会导致投机者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不足。
第三,不利于教师队伍团结。打分无底线、投票无原则的考核评价方式,给个别人挟私报复以可乘之机,评价结果更多取决于人缘的好坏而不是能力的强弱和工作业绩的优劣,容易助长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可能在学校内形成彼此对立的若干“小圈子”,造成教师队伍中个体间相互猜忌,关系紧张,破坏教师队伍团结。
第四,不利于学校整体进步与发展。考核评价偏离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的正道,既不利于个体成长,也不利于有效聚合教师队伍的力量,更无法让大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统一目标上来,学校凝聚力、战斗力被削弱,学校持续进步和长远发展受到限制。
动辄无底线打分、无原则投票,把应该按制度考核、按标准认定的事项视同儿戏,交由大家“民主”打分、随意投票,破坏了考核评价的严肃性、公正性,是背离民主本义的“伪民主”,是管理者责任担当的缺失。民主是假,怕担当、不担责是真,是歪嘴和尚念错了“民主”经,必须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