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奋斗的姿态为高考正名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官方微博发起了一项投票“再参加一次高考,你会继续原有的选择还是要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截至2019年6月5日,共有1.5万人参与。调查中,66.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再参加一次高考,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33.6%的受访者表示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在中青报法人微博投票项目下的评论中,对于“如果你后悔,是因为什么缘故”的问题,有超过150条回复,“专业选择”被多次提及。有网友留言说,自己“不走心地填了志愿”。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填报志愿时太随意,只顾着考虑学校,但最后连学校都是随便选的。

每年六月,高考都会成为一个全民话题。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有人对当年的高考感激涕零,认为是高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抚今思昔,恨无再少年;更有人对高考咬牙切齿,以“毒瘤”相喻,欲铲除之而后快。的确,站在不同的立场,依据高考后各自不同的人生来衡量高考,每个人的观点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客观来说,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对于如何认识和定义高考,笔者认为应避免两方面的极端倾向。

一方面,不应追捧高考的“捷径论”。不少人高考成功就如同鲤鱼跃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实现人生“躺赢”。但从事实看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工作分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高考作为实现阶层跃升的功能已大大弱化。另外,高考的现实功能可能更多在于决定一个考生未来三四年在哪里读书生活,遇见什么样的人,至多就是初步建立一些同窗情谊,大学毕业以后的人生怎么走,成功与否,仍受社会发展、家庭期望、个人追求,甚至人生际遇等因素的左右。

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宽进严出”的改革也在检验着考生高考后的成色。如果一个考生高考成功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那么迎接其的必然是现实的当头棒喝。试想一下,大学四年的课程都力有不逮,为补考或重修而疲于奔命,那又何谈所谓的人生成功?

另一方面,也不应将高考“妖魔化”。恢复高考以来,作为一种为国选材的途径,高考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事求是地说,大凡有所成就的人物,都决不可能是高考制度的牺牲品,这样的人物或案例在政界、商界、学界不胜枚举。国家能有今日的大发展、好势头,高考可谓居功至伟。

高考具有“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三大基本功能。的确,经过高考的洗礼,青年学生才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责任担当,才更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紧密地结合起来。“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虽为一句电影台词,但也折射出高考对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当然,高考对于个体来说不可能都能得偿所愿,理想的院校和现实的志愿难免会存在一些落差。在这些阴错阳差或因缘际会中,人生才会呈现出更多的可能。就拿笔者来说,如果当年高考做对多几道或少几道选择题的话,或者这些可有可无的文字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但也正是这恰到好处的“不完美”,才让个人的人生变得丰富、立体、深刻起来。

其实,人生哪来那么多的一锤定音。高考更多的只是一场历练,给自己多年的求学来一场庄严神圣的仪式,它的成败并不足以标定或摧毁任何人的一生。

故此,高考给人的积极意义在于,以奋斗的名义给予自己的青春事实的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面对高考的态度都是“不要怕,不要悔”。相信自己每一次的奋斗都在书写每一阶段的人生;相信人生从来就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相信未来不是单纯由高考主宰,奋斗才是人生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

“磨剑试锋几度秋,书生意气正风流。他年闲论今朝事,不负青春逐上游。”愿所有奋斗的青春都无怨无悔!愿人生之路的一切风景都值得每个人倾尽全力的追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以奋斗的姿态为高考正名  正名  正名词条  姿态  姿态词条  奋斗  奋斗词条  高考  高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