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业是改变传统的单一问答式作业形式,实施多样化作业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然而,近年来,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在作业创新上总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以往,家庭作业的布置不是写就是读,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布置作业观念也随之变化,文本化、家庭作坊式的作业模式随之被淘汰。创新作业方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家庭作业成为老师们追求的热点。
结果,部分学校、老师在创设作业时走上了一个极端:注重作业完成的合作性,忽略了完成作业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课堂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忽略了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于是,“奇葩”作业、家长作业应运而生。这些作业让家长苦不堪言,为了给孩子交上一份满意的作业,一些家长甚至上网购买手抄报、手工品等孩子无法完成的“创意”作品。
其实,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作业活动中来,从陪伴孩子的意义上讲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这些作业活动中,无法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就失去了布置作业的意义。
教师创新作业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
首先,不能超越“课程标准”。作业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这样的作业才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俗话说“十只手指有长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受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限制,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不相同。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需要梯度化,体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不能“填平补齐”,不能“一刀切”。
第三,控制好课外作业量。适当的课外作业,有利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量太大,学生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做课外作业,自由活动时间少。大量的作业容易使学生疲劳,对学习产生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为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精”。 同时,各科教师之间也要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出现科任教师抢时间加作业,导致学生作业量失控的现象。
总之,家庭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要与课内作业保持一定的联系,使课内、课外的学习互相促进,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互相结合。在难度和分量上要适度,形式要多样。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习惯。如此,创新作业才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