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小学也和高等学校一样,“课题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当上级教研部门下发课题研究文件后,各校纷纷组织教师申报,从立项开题、人员组织、中期检查到结题、成果鉴定,表面上看各个环节都很正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可借鉴、可利用、可推广的价值。一些中小学教师搞课题研究,就是编好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最后交上若干“课题鉴定费”,换回一个大红“结题证书”而已。
首先,中小学开展的这些课题研究,大多是“一人”即可完成。课题立项后,很少召开课题人员会议,即使召开会议也是拍照会议,留下照片放入档案留作检查用。课题负责人是领导的,一般会召开一次分工会议,把整理材料的任务分给能撰写材料的某个成员,其他成员就不用参与了;课题负责人是普通教师的,连会议也免了,一切编写材料的工作由负责人一人承担,成员基本就是个摆设。
其次,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内容,大多是网络上搜来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等相关内容完全可以从网络上查找、下载,然后删、改、添,整理成篇,上交完事。而课题是怎样研究的,研究的过程等一概忽略不计。即使是调查问题,也是模仿网络上的材料打印,或发给几个班级,或发给几个老师,然后收集装订成册,放在文件盒留作检查用,至于其中的数据,网络上多的是,比自己计算的还准确,一切都是为了“留痕”而已。
再次,中小学课题研究的过程,多是纸上谈兵。除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等必交材料外,课题的研究过程、步骤、措施等也只是备查资料,所有的中期、结题等研究结果,并不是在实践研究探索中获得,只是借鉴网络中相关研究成果资料修修改改,整理而成。
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目的具有较大的功利性。对于单位而言,学校的研究课题多,上级检查也是比较鲜明的加分项;对于课题研究人员,拿到“结题证书”后,就成为晋级的重要加分条件,负责人能得权重分的全部分值,参与人员获得权重分的一半分值。所以,中小学课题研究,表面上看很高大上,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高并没有太多帮助。这种课题研究远不如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所思所想有价值:课堂上哪一点有点失败,应该如何改进设计;课堂的哪一环节出乎意料,自己及时采取挽救措施,效果比设定的要好很多,等等。这些虽然并不能算课题研究,也编不出几千字的开题报告、结题报告,但对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却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