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起了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句话:教育很简单,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养成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感悟文章的真谛。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缺少朗读,学生就很难掌握丰富的词汇,很难领会文章的神韵,也很难培养起良好的写作能力。
多读多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这种方法确实培养出一大批像梁实秋、王国维、陈寅恪这样的国学大师。当今社会之所以难以出现大师级人物,主要原因是语文教育在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期忽视语言积累,偏重于语言的理解,语文教学在任务选择上犯了战略性的失误,其直接后果是国民语文素养下降。清人陆世仪指出:“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在儿童“悟性差,记性好”的年龄段,片面强化语文知识和方法教学,并因此放松甚至放弃语言积累,会对儿童一生的语言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损失在以后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法都可能难以弥补,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因此,从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在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
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实现心灵成长、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途径。浅阅读是知其然,满足的是感官,获得的是信息,形成的是知识。深阅读是知其所以然,影响的是精神,获得的是理念,形成的是能力和气质。真正的阅读是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是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是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既是棒喝也是勉励:“灵魂不经过寂寞和清苦之火的锻打,完全炼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所谓寂寞和清苦,正是一种深层次阅读的状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身体成长需要一日三餐,头脑成长需要大量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阅读是实现心灵成长、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途径。如果说孩子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场长跑,阅读习惯赋予孩子的就是持久的耐力,效果可能不会在一两个月的考试中立竿见影,却一定会帮助孩子在这场长跑的后半程脱颖而出。有资料显示:喜欢读书的孩子比不读书的孩子成才的概率高五倍。读书可以奠定终生学习和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好这两个底子,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有人说人生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靠书籍启蒙,今天靠书籍导航,明天靠书籍开拓。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学校图书阅览室建设的很标准,图书也是按标准数目配置,可是大部分的图书在休眠、在睡觉。课堂教学是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的地方,阅览室是学生自主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是每位学生根据学习、成长、发展需求,自我选择、个性学习的地方,发挥不好图书阅览的作用,谈个性发展是苍白无力的。
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成为孩子们的阅读导师,让他们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有品位的阅读,读别人思想的同时也能衍生出自己的思想,学习别人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能形成自己的话语风格,看见美的同时也能创造美,打动自己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打动别人……当孩子们能从书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的时候,他们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