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整治校外培训、规范竞赛活动,中小学校也积极改进育人方式、做好课后服务,但不少家长的“拼娃”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剧场效应”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一现象:当第一排观众站起来时,后排观众也只能无奈站起。同理,当周围很多孩子“抢跑”时,其他家长便无法淡定,只能“跟跑”。因此,减负是一场观念的转变。
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减负,由广大学生的心声变成全社会的呼声。然而,学生的负担依然有增无减,“剧场效应”依然没有消退。2018年岁末,教育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三十条”,打响了减负攻坚战。
减负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任何一种观念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转变观念并非易事。不过,观念转变虽有难度,但不等于不能转变。
欲除杂草,必须种上庄稼。转变家长陈旧落后的观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只有在家长的头脑里种上“庄稼”,方可去除其头脑中的“杂草”——违背规律的观念。
改变教育观念,纠正家长“拼娃”心态,家长教育尤为重要。首先,用科学的成长观纠正家长的“拼娃”心态。孩子的成长具有阶段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成长特点。“抢跑”,就是拔苗助长,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反教育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重在引导广大家长正确认识并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天性,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接受教育。只有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家长才能根据孩子成长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避免盲目地让孩子“抢跑”或“跟跑”。
其次,用科学的评价观纠正家长的“拼娃”心态。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分数曾一度成为学生的命根。为了得高分,许多家长不惜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由此可见,单一且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是家长形成“拼娃”心态的推手。因此,改变单纯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是纠正家长“拼娃”心态的前提。只有评价方式多元化,且更具科学性,家长才会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拓展孩子的综合素质。
最后,用科学的育人观纠正家长的“拼娃”心态。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育分”。“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使广大家长形成了偏颇的育人观: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忽视了孩子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养以及高尚品德的塑造、科学价值观的确立等。家长只有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科学的育人观,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才能够改变“拼娃”心态,从“抢跑”和“跟跑”大军中退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