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APP进校园不能“目中无人”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指出,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通知》中要求查处的有害APP包括: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同时,教育部强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立即开展全面排查,一旦发现有害APP要立即停止使用,将涉嫌违法违规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诸多新技术被开发并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校园内各类APP也应运而生。应该承认,APP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合有其独到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下,APP与移动学习、外延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具有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现在可以更多地看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APP平台,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积极运用科技工具获取、理解和整合知识,主动大胆地以科技平台为载体表达观点,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但与此同时,大量的APP被过多过滥地使用,在“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就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叠加,而不是教师富于创造性和教育智慧的实践。另外,固定模式下的APP设计事实上也弱化了教育教学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教育生成的随机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缺乏对教育教学终极价值的审视。

APP的显然优势在于试图将教育教学问题演化成可以操作和控制的技术化手段,以达到过程性评估和可以“被看到”的教育成效, 但是运用APP的教师和学生绝不能因此就被APP “绑架”,更不能形成技术依赖的错觉,以致让APP进校园演变成泥沙俱下的失控局面,让一些夹带着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得以乘虚而入。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诸如各类的APP来推进教育现代化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任何的技术革命都必须以人为中心,要坚持科技应用于教育的适度原则,避免科技对教育,尤其是对人的狂轰滥炸,技术手段应该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如果认为只要技术进步了,就能彻底完成教育教学的使命,这无异于叶公好龙的自我煽情。换言之,理想的教育科技手段应该是辅助性的角色,无论教育的技术手段如何的轰轰烈烈,其长远目的应当是“完全脱离技术依赖”,要将人的角色得到完整发挥,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主动性参与性,确保一切教育科技手段的“开关”都掌握在人的手中。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APP开发主体的行业自律,恪守法律和道德,明确APP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个角色定位,切实加强对APP的监督和管理,堵住非法技术手段入侵的漏洞,防范第三方通过APP向校园传播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要建立健全校园APP的监管机制。作为校园APP的实际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应对APP的使用持谨慎态度,对存在问题的APP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学校也要加强建设校园APP的预警机制,让非法APP无所遁形。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对待APP进校园,我们应主动拥抱时代发展新趋势,发现和利用新技术、新资源、新方式,运用科技手段充实课堂教学各环节,发挥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贡献更多的现代选择。但同时也要防范形成“目中无人”的技术依赖,更不能在教育教学中盲目推崇“目中无人”的技术崇拜,这样才能利用好科技手段,助力着眼于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APP进校园不能“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校园  校园词条  APP  APP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