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思想品德课不该沦为“副科”而应是首席

最近,到某小学进行调研,我分工的是思想品德学科,调研程序是听课、座谈、看材料。然而,调研下来,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其一,不少教师的思品课堂,无论是教师讲、还是学生议,都是围绕课本内容进行,最后找出要记诵的条目,让学生划下来,背下来,这节课就算上完了。

其二,教师的教案质量参差不齐,课堂流程和教案并不一致。我专门留意,将不同学校教师的教案并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少学校教师的教案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一字不差。毋庸置疑,这些教案都是教师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并没有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只是直接打印出来就算了事;再有就是学生作业的布置,大多都是背诵课堂上教师划定的内容。

其三,从与教师们的座谈中了解到,很多学校的思品课教师多是兼职,没有专职教师。思品课虽然属于考试学科,但学校并未将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没有纳入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所以,思品课的教师上课、备课和布置作业等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甚至不少学校在平时并不按课程表上思品课,只是到了临近考试,才抽出几节课来给学生划划重点,让学生读读、背背、记记;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语数英成绩,对思品课成绩也不感冒。

此种情况下,思品课就被边缘化了,被称之为“副科”“小科”,在学校各种材料的档案盒、材料分类标识牌中,也赫然这样标注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首先是涵育人的品德,然后才是教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能力。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可见,德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的“核中之核”。

为此,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方针中,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学校的教育理念、工作计划中,也都把“德育为首”写在最显著的位置,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德育教育主阵地,理所当然应当是学校最重要的课程,不仅不是“副科”、“小科”,而且是所有学科中的首席,其他各学科在实施教学时,都要求“渗透德育教育”。

在当下,学校要让思品课回归“首席”本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提高认识,切实意识到思品课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不重视思品课,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不考试就不重视。这种“重智轻德”的做法,导致了部分学生“高分低德”。不得不说,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学生伤害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的恶性事件、“高铁霸座男”等现象,与我们不重视德育教育不无关联。因此,加强德育教育,让思品课回归本位刻不容缓。

二是开足课时,配齐教师。强化思品课教育,开足课时是基础,配齐教师是关键。有条件的学校,要配齐思品课专职教师,师资紧张的学校,要对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消除教师思想中的“主副”“大小”之分,对所教学科一视同仁,不能偏倚;要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精神,研究教材,结合实际,精心备课,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按照课程规划,上好每一堂课。

三是要加强思品课教学研究。教学研究要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各学校都设有德育处,但是,思品课作为一门专业的德育课程,却是隶属于教务处。由于二者隶属部门不同,因此鲜有沟通。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教务处和德育处要携起手来,用思品课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同时,各学科教师也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营造一种立体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能时时处处接受德育的濡染。

四是学校要强化思品课的过程性管理,将思品课实施和效果纳入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评估。当下教师对思品课敷衍了事,主要原因就是不少学校的思品课只考察、不考试,不作为评价学生、考核教师的依据。

要让学生、教师、家长重视起来,学校除了加强过程性管理,保证思品课上足、上好外,还要和语数外一样,列入对学生评价,比如三好学生,德育课评价不优秀者,一票否决;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要将思品课教学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并占有相当的权重。

当然,考核要避免“一考定等级,以分论评高下”,要和实践结合起来,既要看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看学生是否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品课不是“副科”“小科”,而是最重要的学科。唯有将思品课放在首位,落实到位,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真正有核、有心,才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品德课  品德课词条  副科  副科词条  沦为  沦为词条  首席  首席词条  不该  不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