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发展与进步有目共睹,这其中,作为素质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也作出了巨大作用。四十年来,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在悄然中,不断发生着改变,逐渐由学校教育的旁观者,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助推者和合作者,推动着学校教育不断前行。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刚刚解决温饱,家长忙于生计,鲜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粗放型”的“广种薄收”,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算尽了责,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质量。这一是由于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不能升学的学生占大多数;二是因为学生毕业后就能“就业”——城里孩子可直接安置或等家长退休去接班,农村孩子毕业后就直接回家务农,此种情况下,多数家长都只是孩子成长教育的“旁观者”。
20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独生子女的出现,也使家长的教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家庭教育变为“集约型的“精雕细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庭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1992年,国务院颁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使90%儿童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1996年,为落实《纲要》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目标,全国妇联和国家教委共同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
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都使家长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切实提高子女素质的紧迫性,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加强了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但由于国家、社会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开展还不够深入,对家长的各种家庭教育培训还不够,特别是学生的校外辅导尚处于空白地带,社会上各种“补课班”“兴趣班”乘虚而兴,使家庭教育陷入严重误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盲目将孩子送到校外各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补课班”“兴趣班”中,催生了诸多的“揠苗助长”错误行为。
进入新世纪后,党和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高度重视。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着力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学校蓬勃兴起。家长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使家长更新了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走到了科学化、理智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家长教育能力得到大力提升。家长通过家校委员会逐渐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活动中来,不仅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有效资源,真正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当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素质教育正向纵深发展。核心素养时代,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携起手来,戮力同心,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方能实现各方教育效能的最大化,方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