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是人们的行动准绳。规则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开始,而家庭无疑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场合。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房间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将施工者身上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最终被消防大队救下。面对警方的询问,男孩说,“我当时在看喜羊羊,外面钻机打墙的声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绳子割断了”。更荒谬的是,孩子的爸爸在赔偿时,坚持只赔付一条安全绳。
孩子小,爱玩、爱闹是天性,他们会凭着天真的本性做事,没有父母的引导、教育,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家长究竟如何履行起相应的职责呢?
家长要引导孩子了解常识性规则。0至6岁是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敏感期。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了解一些常识性规则,会大大降低入园焦虑,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家长应和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在家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规则,这样,孩子会有更多的参与感,也更愿意承担责任。在制定规则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发表看法,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规则时,也不要急于反驳,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并借此机会和孩子一同探讨“如果这样,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例如,看电视(或玩手机)这件事,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看/玩,什么时候不看/玩,什么情况下看/玩,什么情况下不看/玩,当然,家长也必须遵守规则。这样,孩子就获得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暗示,学会自我约束。
强化好的行为代替惩罚不好的行为。有了规则,就会有奖惩。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不守规矩、犯了错而惩罚孩子,这种做法虽然一时奏效,却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孩子并不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当孩子第一次做出某种好行为时,父母应立即表扬或者奖励孩子,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将良好行为保留下来。孩子的思维能力、自控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规则理解起来需要时间。父母在进行规则教育时,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讲故事、角色扮演、打比方等。当然,父母也要有耐心,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是对孩子的压制,也会使孩子叛逆,规则教育不是让孩子顺从而是让孩子认同。
应给孩子更多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律。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家长不要事事干涉,处处控制。如果父母不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时时处处干涉、控制孩子,会有两种结果:孩子被管成逆来顺受的小绵羊,长大之后,一点主见也没有,什么事情都要家长做主,那时家长即使放手,孩子也找不回自己;孩子早早就会叛逆,什么事都与你对着干,经常干一些让家长头疼或无法收拾的事情。
应身体力行,发挥榜样作用。要想让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家长需从自己做起,在家里建立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有序的家庭生活秩序,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安宁、温暖和爱,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规则和秩序意识。那些夫妻之间、长辈之间经常争吵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甚至不会与人正常沟通,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耐心、争强好胜等。假如家长自身要求不严,爱贪小便宜,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占有甚至窃取的心态。相反,孩子便可形成良好的义利观、金钱观、法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