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答非所问”巧解阅读焦点难题

前不久,我正准备上阅读课,发现后排的一名男生在喝可乐。我问他:“你为什么上课喝可乐?”“因为雪碧喝完了。”学生不仅不惊愕,而且不慌不忙地回答。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还稍带戏谑,不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面对课堂上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一时陷入了思维短路。眼看课堂要陷入尴尬的境地,我突发奇想,跟学生打起了“太极”。我并没有因此而训责学生,更没有为恢复教学秩序而大费口舌。而是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为什么上课喝可乐?”九个大字,并在后面加了个大大的“?”。然后,郑重其事地向同学们宣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阅读分析的内容。”

一连串的出其不意的“转折”,把同学们的好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稍作镇定,用先抑后扬的语调开始了阅读辅导。

“刚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喝可乐同学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

“老师的表现是不是也让同学们有点意想不到?”

“咱们这节课的阅读内容,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更是不可思议?”

“那么,对今天黑板上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能做出什么样的回答呢?”

最后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五分钟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过头顶,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精妙”回答。

“因为大家都没有带。”

“因为上课喝,老师才会注意到我。”

“因为我口渴了。”

“因为回家,妈妈不让喝。”

“因为我怕下课喝,同学们跟我抢。”

“老师,如果您用冰箱给我冻成冰块就更好了,那样就可以吃了。”

……

宽松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回答更是异彩纷呈。不时引发一阵阵笑声,有喝彩的笑,也有讥讽的笑,更有纯粹的发自内心的笑。当然,整个过程,我没有制止,也没有点评,而是让学生尽情地表达、争论,阐发自己的见解和理由。

我发现,语文课代表自始至终没有发言,而是在认真地在笔记本上书写着什么。我悄悄走到课代表身旁,定睛一看,原来他在记录同学的“回答”,旁边还用红颜色的笔标注了自己的注解。

“你→大家都没带”“为什么→注意到我”“上课→下课喝,同学们跟我抢”……这不正是阅读理解要准确“对焦”、找准“焦点”吗?当时,我真的为自己的临时改变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点小激动。

待同学们的发言热情渐渐褪去,我点名让课代表起来回答:“你对‘你为什么上课喝可乐?’这个问题会怎样回答?”

“对老师上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错了’!”此言一出,引得一片嘘声。课代表抱了抱拳,又点了点头,示意大家他还有话说。

只见课代表拿起笔记本,用自信坚定的语气一字一句地讲道:“你们的理解和回答,单从字面意思来看,都对,也都很精彩。可你们把回答的重点放在‘你’‘为什么’‘上课’‘喝’‘可乐’等不同问题上,自然会得出思路迥异的回答。然而,我们要读懂一句话,就应当把它放到现实情境中理解,最好能联系前后的照应关系去理解。只有找准‘问题’,方能回答出彩。否则,就是答非所问。就像你们的回答一样,虽然感觉有些道理,实际上都偏离了老师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的本意。”还没等课代表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正是学生“雪碧喝完了”这种答非所问,正是这种脑筋急转弯似的“顽皮”表现,正是这种触怒而不乱的临时起意,触发了阅读“焦点”,使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找准阅读“焦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找准阅读“焦点”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锻炼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我个人也在课堂把握和情绪控制上颇有收获。

其实,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很多情况,都可以把尴尬转化成动力,让难堪转变成机遇,关键还在于“用心”。只要肯做教育的有心人,随时都可能有“意外”收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词条  难题  难题词条  焦点  焦点词条  阅读  阅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