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进校园是振兴我国足球事业的一大举措。但是我认为,学校要冷静地看待这件事情,不能一窝蜂似的专注于“球星”的培养,走入了误区。
误区一:好高骛远,忽视本真。有人说,“中国民间可能隐藏着7000个梅西”。这样的猜想,属于过于乐观的期待。如果真有那么多,那合适成长的环境也不可少。足球进校园、进课堂,这是振兴足球事业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用“足球课”一统天下,忽视了其他体育技能的培养。
误区二:脱离实际。发展足球事业,有几个因素必须考虑:师资、场地、经费,等等。如果把对足球的重视搞成了“政绩工程”,那就本末倒置了。
要做好足球进校园工作,我想,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树立对校园足球的正确认识。“快乐”是本,要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这是最关键的。剔除功利性的想法,也防止过早的专业化。
其次,要量力而行。对于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学校,开展这项运动一定要从培养足球兴趣入手。培养不出“球星”,培养出理性的球迷也是贡献。让学生爱足球、懂足球,通过学习掌握和了解这项运动,享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对其今后的生活也是有帮助的。没有场地比赛,可以进行颠球、运球等基本的训练,还可以定期播放一些比赛,吸引学生关注。毕竟,足球运动出场的人少,观众占绝大多数。球迷的理性、热情、痴迷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着足球的发展水平。没有教练员,就进行一些最基本的足球学习,少开展对抗性强的比赛。
最后,要稳步推进。不要奢望一重视就能马上出成绩,今天进校园了明天就能冲出亚洲,后天就能走出世界,中国足球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慢不得,但更急不得。培养7000个梅西不可能,但是培养7000万个球迷是完全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