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小学教师,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较高,读书也相对较多。但我观察发现,中学教师中不读书的人却更多,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仍以升学率为评估学校的主要依据,各级领导、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中学教师提高升学率的能力有很大预期,加之校际竞争比较激烈,中学教师总体上更加缺失读书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不少校长不但死抓升学率,而且还把考分捆绑在各类考核之中。倘若学科考分高,考核一路“绿灯”;倘若排名靠后,考核立马亮“红灯”。教师为了保“饭碗”,为了评职称、聘岗位,每天都围着应试“三大件”——教材、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打转,忙碌不停地印试卷、发讲义,批改、统分、排名次……除了这“三大件”,其他阅读对中学教师来说没有实用价值。
三是学校管理疲软,对教师阅读没有起码的引导和激励举措。有些初中、高中的校本研训虽然也对教师提出了读书要求,但因为缺失有效引领和激励,教师阅读完全靠个人觉悟。
四是不少教师早已丧失了读书意识和兴趣。一方面,他们原本就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在阅读上的“先天不足”很明显;另一方面,他们用继承来的刷题传统为教学的主要方式,阅读和推动阅读不是他们的专业兴趣。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教师是离不开阅读的,教师专业能力和阅读层次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可以说,读书是提升教师素养最有力的工具。教育部门要把引领教师读书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尤其要敢于顶住各种压力,不再以单一的考分论学校成败,彻底废除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校长的陈规;要把校长读书列入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以校长读书带动教师读书;要加强督导,对继续极端应试的学校要坚决曝光,对严重违规的校长要黄牌警告、公开批评,直至撤职等处分;要善于挖掘师生读书文化浓郁、“负担轻、质量高”的先进学校,不断总结喜爱读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典型,引导校长抓好教师读书,帮助教师拓宽专业边界。
校长要创新思想,努力构建教师读书文化。校长除了当好教师的读书表率,必须坚决废除应试陋习,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保障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读书;要把教师读书列入培训和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细化读书方案,明确每学期读书内容和数目,要倡导理科教师读点文史哲,文科教师读点自然科学,鼓励他们阅读的多元化,并捆绑考核读书质量,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读书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要聘请专家定期指导,改善教师读书品质;要制定政策,营造氛围,培育读书积极分子,促进教师读书的常态化;要组织论坛、沙龙等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的读书文化……
教师要积极争做读书的主人。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等,其实都是读书的外力,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读书对于专业发展的意义,才会激发出读书的内驱力。所以,教师先要唤醒自己读书的良知和觉悟。要守住孤独,耐住寂寞,从读懂、读透教材和文本起步,进而跳出学科和教育,“不为教书而读书”,不用所谓的“专业阅读”来拒绝其他阅读。
当然,除了有坡度、有选择、正襟危坐地啃读经典、人文社科哲等,更需要阅读的自由和跨界;从单一呆板的平面阅读走向丰富多彩的互联网阅读;从听书、看视频、读图等碎片化阅读,走向有明确主题的聊天;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建构朋友圈,大胆发布、交流读书心得和反思感悟,碰撞思想,培植智慧,把朋友圈变成团队共读群,变成教育教学的资源库,这样圈子越庞大,读书的力量越巨大,资源越丰富,思想越充盛,改善教育生态环境的速度就越快。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将“读、思、做、写、改”融为一体,大胆地把读、思、做和跟进的结果写出来,无论读书笔记、日志、教育案例、教学争鸣等,哪怕对某道例题或习题的改进,这些读书成果既能升华自己的思想,又能固化为草根理论,还能推广应用,与更多同行分享;而且能边读边发现思的乏力、做的不足,促使自己回头再读,帮助自己做得更好,这样写也更为深刻。只有这样,中学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