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校训不宜一味求新

最近,人民日报关注校训“撞脸”现象,引发热议。这篇题为《校训可“撞脸”,发展莫“撞车”》的评论文章称,某机构对2454条中国的校训进行统计发现,4词8字的对仗式校训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其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学”“行”“求”“新”紧随其后;“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等词,在校训中最为通用。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校训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形成的文化积淀,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追求,更为师生提供了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校训理应历久弥新,并在办学实践中一以贯之。

有些人认为校训“撞脸”,字词重复率太高,校训亟待推陈出新。然而,校训本就该用词典雅,字斟句酌,并且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也大致相同,所以,出现重复字眼也无可厚非。如果一所学校一味在校训上求新求异,频繁更改,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定力不足,思路不清,理念模糊,会误导整个校园教育氛围的走向,师生急功近利,环境喧嚣浮躁。我认为,校训无须刻意改变,而应始终坚守,毫不动摇。但校训必须具备以下三项功能,才能“法先驱,立今人,启后学”。

首先,校训要成为学校发展的“定盘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曲折或反复,谋求学校的发展切忌“毕其功于一役”。以笔者供职的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为例,学校滥觞于乾隆二十一年香山知县彭科倡议兴建的桂山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德馨学厚,自强不息”的校训。两百多年来,校名数易,校址多迁。即使抗战时期风雨如晦,学校岌岌可危,但“桂山”之名仍屹立不倒,如今,正乘时代东风,成长为中山地区最具影响力、区域效应较大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这无疑是学校抓住了时代发展的重大机遇,加之一代又一代的桂山人秉承前人矢志办学的遗训,立德崇学,务求德馨学厚;夙兴夜寐,不息自砺自强。

其次,校训要成为师生面貌的“自画像”。当前,很多学校追求办“特色学校”的目标,这恐怕会产生教育发展的误区,比如,为了打造学校的艺术特色,片面鼓励学生报考艺术类院校。学校应该先深入挖掘和提炼自己的“学校特色”,才有可能追求“特色学校”。校训是“学校特色”的缩影,如何让校训在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该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以本校为例,“德馨”与桂山二字的“桂”之芬芳一脉相承,“学厚”与桂山二字的“山”之巍峨相得益彰。而“自强不息”,语出《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校不断加强校史校情教育,阐述校训的深刻内涵,长期坚持下来,校训就是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的写照,种种教育的美好自此萌芽。

最后,校训要成为校友奋斗的“座右铭”。校友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效果的镜子和旗帜。校训不仅对在校师生有着重大的激励作用,也让校友走出校门后仍能迸发出巨大的奋斗力量。比如中山市桂山中学79届杰出校友,雅居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卓林先生及夫人陆倩芳女士,累计向母校桂山中学捐款达5000万元。陈卓林先生在捐赠仪式上说,母校桂山中学的校训“德馨学厚、自强不息”对他影响极为深远,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以此勉励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希望他们能够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在学业上奋发向上,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桂山人。由此可见,校训是校友和母校保持价值认同、感情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理应长期坚持,恪守始终。

当然,校训也不是说一定就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但其所倡导的是代表学校不断发展和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过程,校训即使确实有修改的必要,也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与办学实践的综合考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训不宜一味求新  校训  校训词条  求新  求新词条  一味  一味词条  不宜  不宜词条  校训不宜一味求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