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把“督学”这个称呼名正言顺地用起来

实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是落实《教育督导条例》,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举措。这使得教育督导的触角能真正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深入到教育最基层。

但是,实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全覆盖”至今,仍存在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督学”这个光荣的称呼使用率并不高。在“圈内”,对专职督学多称呼“老职务”(如“校长”“书记”“科长”“主任”等);对兼职督学,则称呼现任“实职”;即便是普通老师做了责任督学,也会被称为“主任”。称呼者心安理得,被称呼者态度含糊,也不拒绝。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正视和反思。

称呼折射思想观念。责任督学到岗履职,却还不改称呼,恐怕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称呼者认为责任督学没有实权,还是选择被人称呼有实权的职务;被称呼者选择性“恋旧”,觉得“老称呼”“实职”是对他人的尊重,称呼“督学”有人走茶凉的感觉。这些人存在着惯性思维,认为责任督学是虚职、闲职,是二线、“花瓶”、摆设,不能认真对待称呼问题,就顺口沿用“老称呼”“实职”。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要使中小学校挂牌督导接地气、惠民生,就要从改称呼做起,名正言顺称呼“督学”,心平气和应答,这才是责任督学履职的最好开始。

称呼“督学”,有助于培养公众“有困难,找督学”的意识,切实提高挂牌督导知晓率和责任督学热线使用率。当前,公众特别是农村公众“有困难,找督学”的意识不强,责任督学热线使用率还很低,主要原因是学校师生没有正视督学的存在,没能响亮地喊出督学的称号。“喊”出来,责任督学才好“站”出来,也才能“担”起教育督导的职责。在履职尽责的督导实践中,责任督学才能被公众所熟知,所接受,进而成为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的“催化剂”、家校和谐关系的“润滑剂”、有效沟通家长和各种社会力量的“连心桥”。

称呼“督学”,有助于责任督学向师生亮明身份,明确职责,消除误解,建立和谐的“督”“学”关系。目前,师生对责任督学还有很多误解,认为督学是个可有可无的“闲职”;把责任督学当成教育局在学校安插的“官儿”;认为责任督学“不管事儿”;认为责任督学来学校是“找事儿”“挑刺儿”;有人甚至把督学和纪委联系起来。由此引起的轻视、抵触、不配合现象也屡见不鲜。作为责任督学,要求学校师生称呼自己“督学”,就是要亮明自己的身份,讲清自己的职责,通过专业的督导工作消除校长、师生对督学的错误认识及抵触情绪,赢得师生理解信任。“督”“学”关系和谐了,挂牌督导才有可能有效、高效运转。

称呼“督学”,有助于提醒责任督学向“老职务”告别,跟现任“实职”切割,正确履行自己的挂牌督导职责。《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的通知》第二条规定:责任督学主要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这个规定有节省优化管理资源的考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任实职的兼职督学在一岗双责履职过程中,如何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曾经担任“老职务”的责任督学会不会“旧情难忘”“藕断丝连”?响亮地喊出“督学”的称呼,可以在制度规约的前提下,提醒责任督学明确新职责,与“实职”撇清关系,正确行使督学的职责。

称呼“督学”,有助于唤醒责任督学的自信和担当,使其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由于我国督学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责任督学多是“年事已高”的学校管理人员的“好去处”,这些兼职督学的确有“养老”的“嫌疑”。督学提前“养老”,显然不是政策设计的初衷,也不是“退居二线”教育管理者的心愿。充满尊重地称呼一声“督学”,能唤醒他们的自信与担当,点燃他们的教育激情,让他们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启他们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人生。

称呼看是小节,其实是大事。从改称呼做起,先说在嘴上,才能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亿万百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督学  督学词条  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词条  称呼  称呼词条  起来  起来词条  这个  这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