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的《教学七律》一书,是教师参与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很多时候,教师就像海中行驶的船只,需要一个固定的灯塔,以评估教学的准确性,《教学七律》一书就具有这样的导向意义。
对于“规律”一词,很多人并不买账,认为规律就是循规蹈矩。其实不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太多规律需要教师掌握和继承,对于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教师的继承、运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七律》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大量的深以为然的规律:有些规律已经在教育教学环节使用,但没有系统地提炼出来;有些规律之前未曾意识到,甚至与自己的方法相悖,这些规律正是自我矫正的良药。
比如,教学定律中提到的:“从学生已经熟知的关于这门课程的背景知识开始,简单、轻松、自然地进入未知领域,并且利用学生自己的心智,激发其自身活力,让学生在教师开始解释之前就尽可能多地思考,从而成为真理的发现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习惯成为知识的搬运工,灌输性地将知识教给学生,这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激发学生兴趣,需要做足文章,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教师和学生把握一些深刻的教育规律:
第一,教师要熟知所教内容。教师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度,这就需要教师对内容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精简。
第二,知识要在关联中产生。一个真理只有在与其他真理发生关联时,才能被人完全地认识;一种知识只有让学生感到熟悉,学生才不会感到无措,而关联的知识,不仅易于学生学习接受,还利于学生后续的系统性掌握。
第三,教师要有教育活力。俗话说,只有阳光的教师,才能教出阳光的学生,这句话体现了教师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影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富有激情、热爱生活的。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
对于学习者而言,我们也不得不强调学生的专注、习惯以及兴趣的重要性,学习者必须怀着兴趣投入到事实或者真理的学习中。知识不像某些物质材料,可以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手中。换句话说,观点只有在被重新思考的过程中才能被传播。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意志,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尤为重要。另外,要想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能光靠看和听,还必须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学习必修在智力被完全唤醒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发生,如果处于半唤醒状态,行动力偏弱,学到的概念就会处于模糊的碎片状,学习到的知识也会因存留短暂而变得不准确,且容易被遗忘。
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该书也给出了答案——教育者能否让学生感到惊讶,是否可以在合适的阶段刺激学生,等等。要深入破解这些教育问题,可以继续沿着这本书的叙述找寻答案,在教育教学环境中不断摸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