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要有“老师的样子”

近日,到某中学给老师上课。课间,一教师因不满门卫制止其随地扔烟头而爆粗口,被门卫怒斥:“没有一点老师的样子!”

所谓“老师的样子”,其实就是指教师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应当什么样?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虚浮不实)。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的“文”是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是指内在的仁德,“彬彬”是指协调适中的样子。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教师的形象应当具备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而且“文”和“质”相得益彰。所以,教师的形象是其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统一。老师的内在素养包括老师的师德、个性、能力、信念等内在特质,外在形象是指老师的行为、仪态、外貌、服饰等外在表现。

老师为什么没有“老师的样子”?一是读书少。笔者在课堂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您一年读过多少本书?”结果非常令人失望,竟然有很多老师除了教科书,很少读其他书。一年读书超过20本的寥寥无几,更别说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因为不读书,导致老师言语粗俗,行为放纵,目光短浅,精神空虚。二是角色意识差。有些老师在自己的学校能够清醒意识到自己是老师,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一旦出了自己学校的校门,就忘记了自己的老师身份,放纵自己的言行。甚至有群众提醒他“你是老师”的时候,还不以为然地说:“老师怎么了,老师也是人!”不错,“老师也是人”,但不要忘了,老师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人之模范”(杨雄《法言学行篇》),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韩愈《师说》),是“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 的人 (《韩诗外传》),一句话,是“教书育人的人”。

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教师要珍惜自己的形象,要有“老师的样子”。首先,外修“文”。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我的业务能力强,课教得棒就行了。至于外表是无所谓的。”但是,“以貌取人”、“漂亮的人才值得爱”是人的普遍心理。美国迪金森大学教授奥斯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向300多家公司寄去同一假想求职者的个人简历,请公司确定其薪水。结果显示,对形象修饰后的求职者,公司愿意付的薪水比形象修饰前高8%—30%。在人们对教师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评价教师首先看的就是教师的外在“文”。教师得体的衣着服饰、和谐的色彩搭配、优雅的举手投足、幽默睿智的神情,往往传递出可亲、可信赖、知性、时尚等信息(于晶,论教师良好的外表形象在师生关系建立中的作用,《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27-28页),对人们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孔子的学生评价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即孔子温和、严肃,威仪而又不凶神恶煞、恭敬而安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教师要走出“人不可貌相”的误区,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言语谈吐文明,行为典雅庄重。

其次,内修“质”。“文”是形式,“质”是内容。没有“质”的“文”,难免让人感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此,老师做到“文质彬彬”的关键在于“质”。老师具备优秀的“质”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知书”有助“达理”,无知就会无畏。作为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而不肯读书,恰如颜之推所言,是“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吴英翠老师认为,我们能否用闲余时间多看两本书,能否在学生面前出口成章,在大局面前稳如泰山,这便是考验我们的读书量。“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教师经过书香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会逐渐变得高雅,情操也会逐渐变得高尚。

第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朱熹说:“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朱子全书·论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教师对教育工作要敬于心、慎于言、笃于行(沈谦芳,2015)。敬于心,就要多读教育经典,熟悉教育规律,多学教育政策,从内心深处尊重教育规律,不断增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自信自觉。慎于言,就要说真话,说文明话;不说假话,弄清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要杜绝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笃于行,就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个老师,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不同的形象会给社会和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形象会让人们看到民族的希望,会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教师不良的形象会让人们对教育失望,会给学生树立反面的典型。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要珍惜自己的形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什么要有“老师的样子”  样子  样子词条  老师  老师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