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里就开始写书评、影评。但接触教育评论大概是三年前,蒲公英评论网的编辑和作者引领我走上了教育评论写作的道路。在写教育评论的过程中,我一边学习别人发表在蒲公英评论网上的文章,一边尝试自己写,渐渐有所感悟:要写好教育评论,一定要多些“心”“眼”。
想写好教育评论,首先要用一颗“热心”来关注教育。我写教育评论,绝不是为了出名谋利,而是为了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评论的方式传达出来。无论能不能改变现状,也要为天下学子和教育工作者“振臂一呼”。例如,我撰写的《“减负”绝非从书包里拿掉几本书那样简单》一文,正是源于我对“减负”的关注。“减负”一直都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减负”的口号就已经如雷贯耳,但20年后依旧如是。尽管我已无法享受“减负”所能带来的幸福童年,但真心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少一些精神压力,得到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育。再比如,我看到有报道说,某老师因为家长诬告,生活遭到了严重的影响。于是,撰写了《教育管理者要理性对待家长投诉》一文,该文入选蒲公英评论网“锐评”栏目。文中,我痛声疾呼“对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应该以修正提携为主,切不可贪图省事而逢迎家长”,千万要“多给教师留些‘余地’”。
想写好教育评论,还要练就一双“冷眼”和“锐眼”。前几天,看一位教师在谈教育评论创作时,侧重一个“快”字。我却认为,有时候“慢一拍”“冷一冷”未尝不是好事。之前一位小学教师写了一封辞职信,火爆网络,许多教师都提起义笔,肆意挥洒同情。在一片支持声中,这位教师却默默地将此信息删除,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其中细节到底如何?旁观者未必清楚。再比如之前的北大女孩发布了“感谢贫穷”的文章,引起了诸多评论作者的抨击。读着那些犀利的言辞,其实我颇有些担心:不知这个女孩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暴力,会不会遭遇心理的滑铁卢。随后北大女孩又一次发言,申明所刊发的文章仅仅是前半部分,属于断章取义,还有后半部分对新生活的展望。因此,我认为撰写评论,一定要在热点中保持冷眼旁观,冷静思考,让观点在大脑里不断淬炼,切莫被一时的风潮左右了自己的想法。
如今,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其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大行其道的未必就是优秀的教育理念,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掌握真实的教育案例,进行深入的教育思考。在《人工智能取代不了教师教育学生的温度》一文中,将当前火爆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进行优劣对比,得出了“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是机器永远无法做到的,而人类可以”这一结论,这也是人类教师永远无法被取代的重要论据。
写教育评论,光有“冷眼”和“锐眼”,很可能会被当成异类,唯有再加上一颗“慧心”,才能让人心悦诚服。一线教师的辛苦不容置疑,但是很多教师每天奔波于三点一线之间,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写教育评论需要我们对待教育时多一些理性分析,少一些感性情绪。例如,我发表在“锐评”栏目的《好老师的标准咋能硬性规定》一文,动笔前我进行了深入思考。到底什么是好老师,其实很难一概而论,但我通过不断观察身边的优秀同事,发现真正的好老师都是真心喜爱学生,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懂得用阅读来滋养自己并善于反思的人。我承认这篇评述中包含着许多感性认识,因为好老师是不能够用一个固定标准来进行定义的,但在老师教书育人的本质中,还是总结出了一些优秀教师的共性,这也能化为我们自身成长的养份。
最后想说,写教育评论还要有一颗“恒心”。写作初期,我的许多文章都无缘“锐评”,甚至没有入选“犀言”,但我从不气馁。在阅读其他老师的评论文章时,我感受到了自己和高手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不断加强学习,并坚持撰写教育评论。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的一些文章入选“锐评”,也有多篇被《中国教育报》选用。对于一名年轻教师而言,这是莫大的肯定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