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蒲公英评论”。于是,便尝试着投稿,所写的《重视历史教育确实有必要》在经过编辑老师的精心修改后,在“锐评”栏目刊出了。自此以后,在教育评论写作这块,我有了更专注的目光和更得力的平台。两年的评论写作经历下来,在成长的同时,我有了更深的体会:要让教育评论有较高含金量,除了思辨和写作修养外,更需要有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教育的情怀与担当。
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教育评论亦是如此。通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索,透过现实直抵时弊或真相,才能让教育评论的理性力量更强大。
一直以来,或许是基于感同身受的原因,教师职业的发展与建设是自己关注的重点。因为身在基层,对于教师职业建设中的问题,尽管自己看得也不一定那么全面,但真切的体验却还是有的。譬如2016年写的《教师不敢生病,折射出多少人文关怀的缺失?》,正是对不少地方和学校教师请假制度调查后所做的思考。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也说过:“一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在教育评论写作上,我切身感受到的是:建立在细致观察上的思考应成为教育评论直陈时弊的一件“法宝”,值得教育评论者铭记于心。
要说记忆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当数2016年所写的《学段越高晋级越容易,是职称政策跑偏了》。因为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当下最关心、最烦恼、最有话要说的莫过于“职称评聘”这一话题了。尤其是在现今中小学职称改革全面推进之时,以及中学和小学职称实现统一之际,学段越低的教师对职称评聘的意见似乎越大,原因就在职称岗位比例这一问题上。
此时重新审视此文,感慨颇多:写好教育评论,既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从而让自己的教育素养、写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也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情怀,有为教育针砭时弊和建言献策的胆识。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或许达不到这个高度,但从教育评论的作用来说,从自身修养与能力提升来看,却有必要将其作为砥砺前行的箴言,因为它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更有益于“教育”这艘承载着重要使命的航船破浪前行。